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服装风潮:时髦莫过“的确良”

2017-06-09 14:31:43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奇怪的是,商业部门明知纱卡积压,却继续大量调进。市纺织品公司说出了苦衷:纱卡和棉布一样,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工厂生产出来了,商业部门就得收购。其实纱卡跟府绸,都是市第二棉纺织厂用同样的纱织成的,生产纱卡的设备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织府绸。纺织品公司早就向厂方提出调整,但大半年过去了,织机一台也没有改。那么,纺织厂为什么要坚持生产滞销品种呢?原来纱卡的产值比府绸高,如果把纱卡改为府绸,工厂的产值减少,企业就评不上先进,工人就拿不到奖金。

类似“的确良”产销背离的怪现象并非个例。当时,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概念。企业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生产,不是按照需求生产,至于产出的东西有没有人要,企业不关心。这也导致了普遍的产销不对路。

改革开放的到来,迅速打破了闭门生产。1979年12月5日,本报头版刊文《逐步树立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正确思想》,报道了纺织部门的变化:过去产值低的品种不干、生产难度大的不干、花色多的不干,现在开始考虑市场需要,确定不同品种的增产、减产、停产。市第二棉纺织厂以前一年调整不了几次品种,织机很少翻改,现在每月都要调整品种,翻改机台。

印染厂印花工段。高宏/摄

感受到时代微妙变化的还有第一拨闯市场的人们。大新纺织品公司总经理王玉清回忆:1980年代初,他领着几个待业青年开起了绸布店。当时市民还要凭票买布,买一米“的卡”,需要6元多现金和3寸布票。他看准商机,买了白色“的卡”布,自己送到印染厂加工再拿到店里销售。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这样的“的卡”一米只卖3.6元,而且不需要布票,一天卖了好几万元钱。没想到这被认为是典型的“投机倒把”行为,正等待处理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国家定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这才免了牢狱之灾。(2004年8月19日,《北京日报》12版《邓小平与市场经济》)

1978年2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

进入19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三十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需要。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曾经捉襟见肘、无比金贵的布票一时间“家家有余”。19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1989年9月,北京时装节一瞥。叶用才/摄

关键词:服饰的确良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