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中国古代皇家精美文物

2017-07-05 15:54:49    全球博物馆  参与评论()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 四叶八凤佛像纹青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朝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朝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中国国家博物馆 3世纪 银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锦衣卫木印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青铜印

汉 东汉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水一带居住着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一部分越过祁连山,与湟中地区的羌人、月氏胡杂处。此印所称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此印为东汉中央政府赠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宜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等封号,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汉代匈奴的主体并没有到达青海,但有一支起源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在东汉时已越过祁连山和青海东部湟中一带的月氏胡与羌人杂处。此印所称的匈奴,即指卢水胡而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滇王之印”金印

汉 西汉

印章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九宫长随牙牌

宽5.2厘米、高14厘米

这件牙牌是明朝的内官“长随”出入宫禁的通行证。牌上一面刻“九宫长随悬带此牌,不许借失、伪造。升迁者改写兑换,事故者缴监。无牌不许擅入宫禁,违者治罪”,另一面刻“严肃”二字。此牌用象牙刻制,牙牌的上方穿有一孔,可穿线悬挂,使用时系于腰间,以备查验。明代皇城宫城门禁森严,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明代宫禁出入牌有的用牙制,有的用铜制,牌上刻有使用说明,有的还铸有佩带者姓名。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内宫设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尚衣监和都知监等“十二监”,每监各设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 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十二监”和“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合称“二十四监”或“二十四衙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二十四监”的编制和级别略有变化,其中长随升为正六品。明朝在内宫十一监设长随奉御,官阶正六品,牙牌是官员出入宫禁的通行牌。

由于明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比较勤政时,太监只是在宫廷内干一些打杂的事,权力并不大(朱元璋当政的时候就是如此)。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边的太监,则太监的权力就可能急剧膨胀,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直接影响朝政乃至国家的兴衰。有明一代,太监之祸登峰造极,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害一时的阉党竖宦,加剧了明代的政治腐败。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周 鎏金银胡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正德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

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

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的底座呈荷叶形,炉外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由于明王朝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许多伊斯兰信徒参与政治活动,政府对伊斯兰教赠予不少,这座铜炉就是明政府赠给清真寺的用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 嵌珍珠宝石项链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饰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长43厘米,重91.25克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这位九岁的女孩名叫李静训,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不仅丧葬规格极高,还随葬了不少具有异域色彩的物品。熊存瑞先生从金项链的多面金链珠及其焊接工艺、蓝珠饰上的凹雕工艺、青金石和饰环状珍珠边宝珠垂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原产于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 手镯饰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错金嵌松石玛瑙青铜带钩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错金嵌松石银钮青青铜带钩 战国 一长20厘米、一长17厘米

1980年刘林民先生捐 捐赠

带钩是我国先秦及两汉时期人们在腰带上使用的一种挂钩,有如后世之带扣。多以金属或玉石为原料制成。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错金银是金质镶嵌工艺的一种,方法为先在器表勾画出图案,然后刻成浅槽,将细薄的金银片或丝,按图案嵌入,图案便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色彩效果。这两件带钩,器身细长,一件通体鎏金,钩面花纹由镶嵌绿松石及红色玛瑙组成。另一件带钩钩端为银钩,通体花纹为错金、镶嵌绿松石组成。两件铜带钩均镶嵌精细,图案规整,色泽明丽,反映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鎏金、错金、镶嵌工艺制作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文物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