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有人读过季羡林《牛棚杂忆》吗?

2017-07-11 16:01:51    孔夫子旧书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有人读过季羡林《牛棚杂忆》吗?

文革是一面镜子

都说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但作为90后的墨·小编却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甚至不能清楚地说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墨·小编看完这本书,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上面引文的那句话,从中也可窥见出季羡林先生写作此书时的真实情感。季羡林先生是学术泰斗,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文革时期打击的就是这类知识分子,老先生自然也在文革期间吃尽了苦头。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写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翻旧账,打击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而是真诚的希望后人能够通过亲历者的角度真实的看到这段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正如季先生在缘起一章中的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我们虽未经历过那段岁月,但却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过去的真实情况,当时的情景似乎跃然纸上。本书文字不多,但饱含着季羡林先生的真实感情,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书的正文一共十八个章节,但这短短的十八章节却将当初文革的真情实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社教运动到曾经快活半年的生活,到自己被抄家,转至自己被当做“鬼”进行劳动改造,再到自己亲手搭起牛棚,描述自己在牛棚中的生活,最后达到“半解放”直至“完全解放”的人生,结尾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余思或反思。这本书中,季老先生尽量不带刺儿,也不带气儿,而是以一个诙谐幽默的方式去描述一件件惨无人道的事情。

一场说爆就爆的文化大革命

从前只是知道这场“革命”给知识分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季羡林先生的亲身经历,或说现身说法,则让后人对那段历史不寒而栗。知识分子应当是舞文弄墨的,如今却都去劳改了,他们所珍视的书也被视如草芥,随意破坏。文化大革命到底革了谁的命?是知识分子的命。有多少知识分子因此而丧命,又有多少人因此敢怒不敢言,再不敢用他们那如椽巨笔来表现真实的历史及人事,而只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畏首畏尾地活着。由于季羡的回忆是以北大为背景的,由点及面,更具代表性。 首先提到了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场全国范围内惊心动魄的运动,然而这只是文革前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来头是很大很大的,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实际上它是于1965年冬天开始的,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文极尽巧舌如簧之能事,歪曲事实、满篇邪理,进行了捕风捉影莫须有的推理,点燃了文革的烽火,由此拉开了革命的序幕。全国掀起了一场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北京成为这一风暴的中心,而北京的中心则是北京大学,北大一向是政治运动的得风气之先的地方,而季羡林恰好时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当时北大来了一位因张贴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要干什么?”而名声大噪的“老佛爷”——聂元梓,于是老佛爷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北大那些所谓的走资派。这些人在文革之前多是些小人物,通过歪曲事实栽赃陷害而迅速上位,左右逢源,无所不用其极,为自己牟利,打倒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风光一时,却暗地勾心斗角,转眼间又被拉下台去成为了被打击对象,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和当今的贪官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庞大的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季先生所处的这一类人,他们本应专心学问,却被打成“反革命”,在革命中受尽苦头,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奄奄一息,他们的悲惨遭遇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几乎停滞,这些在困境中仍坚守自我,坚持到黑暗结束、光明到来的那一天,重新振兴起中国的发展,这是一群最悲惨也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們。

从一开始的“破四旧”,只是被抄家,那些季羡林省吃俭用淘换来的收藏,一朝尽失,车库里的书也被摧残破坏。某一位教授收藏的齐白石和王雪涛的画作都被当做破四旧破掉了。全国究竟破掉了多少国宝,恐怕永远无法统计了。后来,季羡林这棵树虽然不大,但也达到了招风的地步。在被彻底抄家后,因三件东西——放有烧掉一半信件的竹篮子、一把菜刀、一张石印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照片。本是极其平常的三样东西,但被革命小将们抓住了只言片语后,加以曲解,无线上纲,把季羡林硬生生打成了反革命,且容不得你辩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季羡林当时也想自绝于人民,选择用自杀来解决一切,亲手消灭掉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一个文化人得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自杀,又怎么会发出“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感慨。然而在经历了“劳改、审讯、批斗”三结合的生活后,反倒发现了自己无限的痛苦承受能力,便决定还是继续活着。

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

只有革命小将 在度过了劳改的初级阶段后,季羡林和几位教授在监改人员的监督下,亲手搭起了牛棚——劳改大院。牛棚建好之后,“劳改犯”们开始了日常生活。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在监改人员的发号施令下绕着院子跑步,早饭后开始劳动,边干活边背语录,晚间进行训话——季羡林认为这是劳改监改人员最伟大的最富有天才的发明创造。季羡林由劳改大院墙上的八个大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想到十年浩劫带来的好处,写大字报锻炼了书法,打人锻炼了腕力,批斗发言锻炼了诡辩说谎,武斗锻炼了勇气,对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这样还能说文革没有带来一点儿好处吗?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革命小将”主要是些学生和工人,学生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充满热血激情搞“革命”,却不分青红皂白,被人利用,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让自己后悔终生。而工人则多半是激发了自己内心罪恶的一面,以害人为乐,不明白所谓“革命”,而只是把这当做自己发泄的一个出口,害人至深。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过去师生,今朝敌我”,被自己平时最亲爱的同事和同学所背叛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季羡林当时便是这样。

其中还有两项离奇的规定,一是走路不许抬头,二是坐着不许跷二郎腿,这才真是“天方夜谭”了。殊不知这样的改造只是改造人的身体,而决不会改造人的灵魂,折磨的结果也只能使人堕落,而决不会使人升高。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了未来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对身体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于灵魂的逼迫与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的彻底抹杀。还有什么比身处一个颠覆的时代,周围全是被极端化了的有绝对统治权的人群,自己却保持着清醒独自与整个世界对抗,面对着整个世界的人的唾弃、谩骂与鄙夷更让人绝望呢?更何况季羡林先生这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怎样的失望,又是怎样的在风雨飘摇中坚信着自己的一份清醒。 有人发了疯,有人焚毁了以前所有的稿件,连同过去坚守的自己,有人为了尊严,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遗弃这个充满失望与绝望的世界。 然而季羡林先生没有,没有被同化,没有放弃,也没有弃世而去。

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守着一盏心灯匍匐,是需要怎样的强大。他以一种近乎调侃却又极其虔诚的笔调,再次重新审视过去强加给他的条条疮疤,写下用血与泪换得的文字。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是抱着对文革的窥探心理。书后记中季先生对青年一代不识文革为何物,表达了担忧历史的断裂与遗忘,这样的担忧现在早已成为事实。而在这个神奇的文字大国,文革这一红色的疯狂历史,也已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标记——青年一代已经有了不断去中化的成长记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