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据史料,日本浪人在青岛主权回归后,依然作奸犯科

2017-07-18 15:41:55    YT新媒体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据史料,日本浪人在青岛主权回归后,依然作奸犯科

据史料,日本当时在“满州国”的移民里就混杂了许多的日本浪人。同时,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济南等城市里的大型商埠里也出现了大批的浪人。他们乐此不疲地做着贩卖红丸咖啡,交易枪支弹药,组织黑社会,拉帮结派,杀杀打打的事情。扰乱社会,无恶不为。即使是在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日本浪人依然作奸犯科,他们杀人放火、走私枪械、贩卖毒品、奸淫妇女、伪造货币,劣迹斑斑。

1863年到1900年,一批武士的影像也变成了一个无可复制的传奇。照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像极了日本浮世绘,反映出武士时代最末期的独特风尚和他们的面貌。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改变的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体制。全方位的现代化运动中,曾经象征着国家唯一“武力”,同时也是特权阶层的日本武士,被更加西式的军队所代替。这些占人口比重曾经达到10%的人群,甚至失去了在公共场合佩戴刀剑的权利,最后的武士就在两手空空中消磨。1863年到1900年,一批武士的影像也变成了一个无可复制的传奇。照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像极了日本浮世绘,反映出武士时代最末期的独特风尚和他们的面貌。

许多史料记载武士来源于中国。然后到日本后入乡随俗改叫做武士。

日本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占武士大多数的是中下级小人物,他们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钱有势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穷困中勉强维持。在江户时代的一个笑话说:“小武士的家里除了被子和锅,还有一块大石头,因为当他感到冷的时候,可以举石头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开革,或是主公的财政困难必须削减人手,低级武士们就只能成为浪人,有的便去为黑社会之类的势力作打手,成为“用心棒”。(在日本,浪人起源于镰仓幕府时代,是指那些失去封禄,离开主人家到处流浪的落魄武士。)

虽然现代日语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适高校的学生,但在那个时代,浪人是日本社会重要的不安定因素。为了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认或怂恿浪人的对外武装侵略。浪人对于对外战争则充满野心,郑成功为反清复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虽然拒绝,但下面武士纷纷请战。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视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国各地流窜,正是明治维新改革等级制度的结果。

明治维新之后,有些浪人为日本军部所用,充当了日本侵略扩张的先锋。以后,浪人成了那些不务正业,到处惹事生非的流浪汉的代名词。日本取代德国霸占青岛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永远把青岛占为己有,制定了移民政策。在青岛的数万名日本移民中,有许多是在日本不受欢迎的浪人,中国人叫他们日本浪人。即使是在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日本浪人依然作奸犯科,他们杀人放火、走私枪械、贩卖毒品、奸淫妇女、伪造货币,劣迹斑斑。

日本浪人亦称大陆浪人、国士、大男人、义盗、任侠、"英雄",是近代日本特有的历史现象,为日本近现代社会中十分复杂又具有一定势力的社会阶层,他们是离开主家到处流浪的穷困武士。为恢复昔日的权威而具有疯狂性和冒险性,他们以天皇的亲兵自居,到处以"爱国者"的面目出现,因有一技之长而能量惊人。他们秉承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旨,参与对中朝苏和亚洲国家的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侵华战争中充当了谍报队、先锋队和别动队角色,堪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

这些年在日本电影里多少看到些关于日本浪人的描述,也许因为两国语意的不同,或者因为一些电影作者根本上的错误认识,致使一些中国年轻人(不乏年长者)误以为日本浪人便是仗义行侠,身怀超强武艺的义士、侠客。其实不然,根本上看,日本浪人只是一帮类同于中国的地痞流氓的人众组成。他们多是日本社会的闲杂无业人口。原本在日本社会就是以偷鸡摸狗极尽能事。是在日本也被社会所不齿的一类。

然而日本人在我东北建立所谓“满州国”时,这些浪人却成了日本人的有效侵略武器。

据史料,日本当时在“满州国”的移民里就混杂了许多的日本浪人。同时,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济南等城市里的大型商埠里也出现了大批的浪人。他们乐此不疲地做着贩卖红丸咖啡,交易枪支弹药,组织黑社会,拉帮结派,杀杀打打的事情。扰乱社会,无恶不为。

为何日本武士忠于主人,却不效忠于主人的主人?

日本作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下级对上级有一种渗入骨髓的盲目服从精神。

但是遗憾的是,日本的传统不是像中国式的中央集权社会,而是类似“我的臣仆的臣仆不是我的臣仆”的那种欧洲式封建等级秩序。武士只忠诚于自己的主人,而不忠诚于主人的主人,所以当一个有权势的下属不再忠诚时,他的下属依然忠诚于他。在中国由于儒家的礼教,所以下级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的主人不忠诚于他的主人呢,那主人是就失去了礼,自己也不必再忠诚于他,这时候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本古代社会却实行的是天皇,将军,大名,武士的逐级的金字塔结构。大名由将军委任,其下的武士又由大名自行选拔。这种制度导致家臣们只知有主君而不知有天皇将军。丰臣秀吉曾想将天下两大陪臣直江兼续和片仓景纲变成自己的直属家臣,然而二人全都拒绝,而舆论也不将其视为大逆不道,反而将其视为忠诚的典范。中国的皇帝从手下哪个官员手里调人,还用跟你商量吗?

日本一直是封建社会,注意,我国在秦以前也是封建社会,始皇帝统一中国设郡县制以后,就不叫封建社会了,应该是中央集权专制社会,封建的特点就是君上之君,非我之君。臣之臣下,非我之臣。因为采用的是分封制(封建制),天子分封诸侯国以卫天下,受分封的诸侯都有权利收纳人效力,可以封建比自己级别低的大臣。受封之臣对封建他的诸侯国王负责,但对于天子则不承担义务,诸侯王对天子称臣,承担义务。

为什么日本武士都带很多把刀?

现实中的武士出门最多只佩戴两把刀,一长一短,长刀通常称作打刀(katana),短刀叫脇差(wakizashi)。

如果是上阵打仗,有些人还会带一把长兵器,比如薙刀(naginata)或者枪(yari)

两把刀并没有严格的分工,更不存在一把杀人一把切腹的情况。打刀在实战使用率的确高于脇差,更多的是因为长度带来的优势,但并不代表脇差无法杀敌。事实上,所谓的二刀流基本都是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脇差。

有人说日本刀在战争中砍几下就卷刃了,用不了多久就报废了。这种怀揣“小日本东西就是烂”的心态写答案的人不光在知乎,在很多刀剑社群也到处都是。日本刀随着使用刀刃会有损伤这话不假,但谁告诉你这样的刀砍不死人?

有人说随身佩戴太刀,太逗了。你知道那玩意刃长多少么?80厘米!一般的打刀刃长也就70厘米左右。太刀之所以长主要是专门的骑兵部队在马上单手做片手斩。武士基本不会随身佩戴那个,因为要拔出来太费劲了,用在需要快速拔刀的居合术上根本不行。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怎么把它拔出来?按照现在人的体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长超过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来的,除非刀鞘侧面有一个缺口可以让刀出入。

事实上也没必要带太多把,至少日本的历史说明了两把刀足够完成一般战事的需要,如果日本刀真的那么不中用,它的锻造工艺也不会流传至今,早已淹没在历史之中了。

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虽然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武士们尊重的传统制度被淘汰,长达600多年的武士制度走向终结。他们也曾激烈抗争,但还是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武士们最终成为了新政府体系的一部分。时代变迁,这些传奇武士已经逐渐消失,一起看看下面这些罕见照片,纪念那些辉煌的岁月吧。


    关键词:浪人武士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