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林徽因的三重茶味

2017-08-01 15:38:06    宋文化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林徽因的三重茶味



齐耳短发,没膝裙子

轻逸,秀美

一帧黑白剪影

我走动的时,她几乎要走来

黑底白字

字是一个个镂空的影子

映着西湖灰白的水光

跳跃的雨光

她就是,林徽因

在我看来,林徽因的文字和生活里,有三重茶味。



林徽因写茶的文字不多,专门谈茶的似乎没有,不过她在自己的文字里,一丝一缕地呈上茶香,这是第一重茶味,清淡曼妙。

短篇小说《模影零篇——钟绿》里,有一段写“我”用家乡寄来的茶,招待突如其来的美人钟绿:

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我笑了说:“百罗告诉我你喜欢到井里汲水,好,我就喜欢泡茶。各人有她传统的嗜好,不容易改掉。”就在那时候,她的双唇微微地一抿,像朵花,由含苞到开放,毫无痕迹地轻轻张开,露出那一排贝壳般的牙齿……

这里有几层意思,茶代表着中国的礼仪,也是海外学子化解乡愁的妙物,所以钟绿喝到中国茶就说是“真的走到中国了”。二是喝茶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掉。第三,喝茶的女子很优雅,很美。



1937年1月,林徽因发表在《大公报》的短诗《静坐》,茶是一份静美的诗意,是止息与转折,也是余音未了——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托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重默啜着茶。



16岁,是林徽因人生重要的转折点。1920年春天,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林徽因随父去英国就读,之后去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异国他乡的湖光山色中,林徽因对世界各地的建筑产生兴趣,并立下志向。同时,在英国一年多的时间里,她饱读西方文学名著,在午后茶聚中,与父亲的挚友、后来的追慕者徐志摩聊天交流,遇会不乏剑桥、牛津的中国留学生等人,视野大开,习惯并认同了下午茶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做事风格。

比如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4、5月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泰戈尔访问中国,林徽因积极参与,比如25日,她与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一起陪同泰戈尔游览北海,参观松坡图书馆,又赴静心斋茶会。她还与丁西林、胡适等人陪同参加了凌叔华在私宅举办的欢迎泰戈尔家庭茶会。这里,林徽因显露出不凡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同时我们也能一窥民国接人待物的礼仪,茶会便是代表。

以上,几乎成为林徽因后来在总布胡同3号生活的样板——“太太的客厅”,昔年京城最著名的文化沙龙,以茶为媒的朋友圈下午茶茶会,中西合璧,风云际会,茶香高扬,这是林徽因的第二重茶味。



此间的茶会,并不是以品茶为第一目的的茶叶品鉴会,或是围绕茶而衍生的琴棋书画雅集,而是以茶为媒,吸引京城文人雅士的沙龙,以聊天为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茶会奖掖后进,广交朋友,影响也越来越大。

茶会的座上客有: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徐志摩、张奚若、邓叔存、陈岱孙、钱端升、周培源、陶孟和、李济、胡适、沈从文、萧乾……文学家、考古家、经济学家、艺术家、考古家、政治家,物理学家,一时高朋满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当时分量极重的朋友圈,一杯清茶,些许点心,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他们目光如炬,精神勃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茶会如此高规格,茶本身滋味如何,却是被忽略了。学问之妙,人生之乐,日子优雅成诗。



林徽因是茶会的焦点。

后来成为梁思成第二任妻子的林洙回忆茶会说,每次林徽因给她补习完英语,她都邀其一同喝茶,她称林徽因为“林先生”:“梁家每天四点半开始喝茶,林先生自然是茶会的中心,梁先生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林先生则不管谈论什么都能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她还常常模仿一些朋友们说话,学得惟妙惟肖。”

当时还是燕京大学大三学生的萧乾,受邀去参加“太太的茶会”。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那天,萧乾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从文家,然后与沈一道跨进北总布胡同,见到了“穿了一身骑马装”的林徽因。

这里是徐志摩的“第二个家”,徐经常留宿过夜。而这里也是金岳霖的家,梁林住前院,金住后院。如果不是“茶会”,他们满满的情意,该如何平衡?



从少数流传下来的茶会图片来看,来往的人物着长衫长袍,也有西装革履。客厅的茶几矮且小,只够放一只大茶壶和一些点心。木地板,也曾留下无数咚咚声吧,梅花和字画,又是中国式的。谈论声中,夹杂着英文。一派中西交融的景象,人物的精气神撑满了小小的客厅。如果有人记录下每次茶会的内容,想来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作品。

此后,林徽因陷入颠沛流离的奔波。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她的诗文一改此前的恬静、飘逸、清丽、婉约,变得迷惘、惆怅、苍凉、沉郁。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划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老的,慈祥的面纹,

年轻的,灵活的眼睛,

都暂要时间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

夜晚回家,还有远路,

白天,没有工夫闲看云影?

不都为着真的口渴,

四面窗开着,喝茶,

跷起膝盖的是疲乏,

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扁背,

向运命喘息,倚着墙,

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这是立体的构画,

设色在小生活旁边,

荫凉南瓜棚下茶铺,

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这首写实的诗,大不同于之前的吟咏风月,而是直面现实生活中平淡的场景,并从中体会到颠簸之苦,生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此时的茶味,是日常,是百姓生活,平淡而有真味,绝望中也蕴含希望。



此时的林徽因,不再是那个在晚上要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飖中吟哦酿制佳作的文青,她成了一位建筑学家,双眼中仍有光华。

我们仍然乐意“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林徽因,就像我们喜欢醇美雅致的茶味,但真实的茶味,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我的理解里,林徽因的三重茶味,有旧忆,有诗情,对普通人的日常亦有观照。



关键词:林徽因茶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