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汤婆子丨南方冬季生存法宝

2017-12-29 08:56:17    中国手艺网  参与评论()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

旧时御寒条件差,没有暖气、空调、电热毯,寒冬显得尤为漫长,要数着才好熬过去。

从冬至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九,数够九个九,春天就差不多来了。

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叫数九寒天。

就算“数九”让人有了“苦尽甘来”的心理安慰,寒冬一来,身体还是冷得吃不消。

尤其淮河至长江一带的南方,虽说没有北方气温低,但那种冷得深入骨髓,冷到心都打颤的“湿冷”更要命。晚上睡觉,北方尚且有烧得热乎乎的土炕,南方的被窝凉得就像冰窖,让人不忍下脚。

这种时候,没有个暖被窝的“神器”怎么能行?

汤婆子。也叫“汤捂子”、“锡夫人”、“汤媪”、“脚婆”、“锡奴”。

各种各样的称谓差不多能拼凑出它的形象。一个锡制的、装汤(热水)的,暖脚、暖被窝的东西。

汤婆子矮墩墩、圆扁扁,口小肚大,属性略萌。除了锡制的,还有铜制的。锡无毒,且熔点低,易于烧制;而铜导热性能更高,能抑菌消毒,也更精美耐用。

这两种导热性能仅次于银,价格比银低得多的金属,用作保暖用具再合适不过。

睡前,烧一壶开水灌进去,用厣子塞住瓶口防漏,再拧紧盖子。这时壶身已经有些烫手了,需小心拎着提梁,套上大小相宜的布袋后,再塞入被窝。

南瓜状扁圆的壶身在被子下很妥帖,一会儿就把被窝捂热乎了。一觉睡到天亮,壶中的水都还是热的。早上起床,用来洗脸刷牙刚合适。

一枚小小的汤婆子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漫漫寒夜。

早在宋代,它就是人们冬日里的心头爱,是亲友间相互赠送的最“温暖”的礼物。甚至还一度出现在诗人笔下,成为被歌咏的对象。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

——(北宋)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二首

“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明)瞿佑《汤婆》

“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

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

——(宋)顾逢《汤婆子》

“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

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

——(南宋)范成大《戏赠脚婆》

因为有了汤婆子,脚暖到流汗,一觉睡到太阳当空,也舍不得离开被窝,真有几分今天“小确幸”的味道。

汤婆子实用、耐用又自带“幸福属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作为嫁妆,从母亲传到女儿,再从女儿传到外孙女。

这时的汤婆子,已经不只是一个暖具,更是绵延几代人的温情与祝福。

时间为原本金灿灿的壶身蒙上一层黑黑的铜锈,反而更加柔和熨帖。

旧时,大街小巷总能见到铜铺的身影,汤婆子坏了,拿去找铜匠修一修又可以接着用。用得越久,就越是舍不得扔。

上世纪60年代,塑料制品普及,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各式热水袋出现,逐渐取代了汤婆子,成为人们冬日里的新宠。汤婆子则退居一隅,默默温暖着极少数念旧的人。

在经历了“眼花缭乱”的市场冲击后,一些人选择了回归。

他们重新拿起汤婆子,烧水、注水、封口,罩上精美的布袋,用一场略显缓慢的“仪式”耐心迎接着温暖的到来。

从老一辈人的冬日必备到今天人们的主动回归,汤婆子温暖着一代代南方人的数九寒冬, 也提醒着他们:慢一点,要活得精致,活得讲究。

/ 图片来源网络

关键词:汤婆子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