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斯为纪念恩师布昂所创作的鳎鱼排。(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法国主厨能有如今的声誉和地位,与发生于20世纪后半期的“新潮烹调”(NouvelleCuisine)运动息息相关。在20世纪初,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厨师也可以上杂志头条或成为电视节目嘉宾。50年代时,厨师们都“隐姓埋名”,指挥料理团队严格按照所学食谱完成烹饪。厨师更像是手艺工人,并非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到了60年代初,一批年轻厨师打破这一陈规,发起烹饪界的革命浪潮。
在这一年代,法国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界都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思潮革命,法国料理界也在蠢蠢欲动。《戈与米约》(GAULTETMILLAU)美食指南的创始人、美食评论家亨利·戈(Henri Gault)和克里斯蒂安·米约(Christian Millau)于1973年10月首次将变革命名为“新潮烹调”(Nouvellecuisine)。大约有十多名年轻厨师积极响应,引领了这场现代法餐革命,其中领头人物非保罗·博古斯(Paul Bocuse)莫属,当然还有米歇尔·盖拉尔(Michel Guérard)、特鲁瓦格罗兄弟(lesfrères Troisgros)、阿兰·夏佩尔(Alain Chapel)、雅克·皮克(Jacques Pic),以及去年6月刚刚离世的阿兰·桑德朗(Alain Senderens)等名厨,他们都对已有的经典法餐规则发起挑战,为法餐做减法,追求更清淡、更新鲜的料理。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股“自由”之风吹遍了法国料理界。
无人敢“冒犯”的经典法餐“国王”
想要了解“新潮烹饪”,首先不得不提法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两位奠定法餐在欧洲霸主地位的大厨卡汉姆(MarieAntoine Carême)和艾斯科菲耶(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在这两位大厨的影响下,经典法餐的规则被完全固定下来,无人胆敢提出异议。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传统的饮食文明的国家,因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衍生出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如果论起中华美食来,岂止是没有一只鸭能够活着离开武汉,简直是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活着离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