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太监”,中国读者也许都会发出不怎么厚道的笑声。这是一个中国人熟悉的颇具戏谑滑稽而又不无猥琐阴鹜的字眼,与它相连的有一嘟噜词汇如宦官、阉党……。中国的宦官,从可记载的信史开始,便屡屡见于正史野集,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懂得将人阉割的技术。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
到了战国、秦代时期,以阉割男性生殖器为惩罚手段的“宫刑”成为重要刑法之一,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主要还是宫廷使用。阉人由于接近国君,所以受宠当政亦开始出现,正如赵国举荐蔺相如的缪贤、秦国指鹿为马的赵高。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专权的时期,汉代太监叫作“宦者”或“宦官”。但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著名的有“十常侍”,祸乱朝廷,致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称为“第二次宦官时代”。这是由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期,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宦官一直专政至唐朝灭亡。
宋朝建立后,基于唐朝灭亡的教训,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宋太祖不许宦者“干预政事”,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丞相之上的权势。
在唐代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称为“第二次宦官时代”
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下有“少监”、“中监”,由于太监职位常由宦官担任。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后开始重用宦官,并创立任用宦官充当特务的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人,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尤其是天津、泉州、宁波、广州等对外商船贸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驻“税监”太监,称为“第三次宦官时代”。但与东汉和中晚唐时期不同,皇帝通过任用宦官掌握政局,虽然也出过势力薰焰的魏忠贤,但总得来说不像东汉和中晚唐时期皇帝被太监左右。崇祯帝即位后大杀宦官,结束宦官专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