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罗贯中的心狠过乔治·马丁?

2016-08-15 09:08:2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罗贯中的心狠过乔治·马丁?

罗贯中的心狠过乔治·马丁?

罗贯中的心狠过乔治·马丁?

罗贯中的心狠过乔治·马丁?

◎郑熙青

前些日子微博上有个很多人转发的帖子,说一个美国读者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败走麦城时惊骇失色,怎样都不敢相信之前所向披靡百战不殆的关云长就仓促地终结在这个时刻。中国的网友们不无幸灾乐祸地表示同情的同时,还感慨道,如果不考虑《三国演义》是从历史事实改编而来的话,那么罗贯中的心可比马丁狠多了,杀人的手下得可也出人意料多了。

这个比较,说实话,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并不只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同,最关键的,是这两个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创作传统相差甚远。《三国演义》是一部诞生于基于口述和表演的民间文学基础上的小说,最早是史实,然后是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再之后是各种口述文学和戏曲表演,元时方集结为单一文本的《三国志平话》,元明之际才由至今生平和生卒年都不详的罗贯中汇集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漫长的前历史之后还有更为复杂的流通史:明朝前期长篇白话小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通行的,也就是说,在传抄过程中完全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在普遍公认的成书年代过后一两百年,明代中晚期的嘉靖本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而如今最通行的版本,则是清朝前期毛宗岗父子编辑修订完成的。直到这个时候,《三国演义》漫长的演化史才最终画上一个句点。也就是说,直到清初,《三国演义》都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文本,允许读者介入和改写,流传的版本也不统一。也许罗贯中是最重要的介入者之一,但他绝非唯一的创造者和天才。

单一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出现得相当晚,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是这样写成的,另三部都建立在漫长的民间口语叙事传统基础之上。这其实就引发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名叫李前程的学者指出,在这些脱胎民间叙事传统的长篇作品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往往是不稳定的,多有自相矛盾之处。而到了作品的爱好者所写的续书之中,意识形态就统一且稳定了。这是因为续书多是单个文人所写,逻辑能够自洽,而原作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无法保证其前后一致。

文学作品和作者个人的天才、灵感、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观念其实出现得很晚。在西方,这种观点主要是在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发展出来的。在中国,抛开比较麻烦的传统诗文不谈,至少白话小说,在清初之前都没有严格的署名习惯。法律上的著作权这东西,就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了,跟前现代的作品没啥关系。

那么既然《三国演义》是在那么多前文本的基础上累积而成,为什么要署罗贯中的名字呢?福柯谈到过作者的身份,认为对于文本,作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实质影响,而是一个将文本合法化的符号。作者是一个功能,而非具体写作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说,“罗贯中”是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合法化的作者功能。这部小说需要一个作者,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以一己之力写了《三国》,就并不重要了。金圣叹腰斩《水浒》的托词也正是借了合法化作品的作者的名义。他说,前七十回是真正的《水浒》作者施耐庵所写,而剩下的,金圣叹认为不该留在原文里的内容,则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所写。在这件事情中,真正的“作者”,施耐庵,即使只是一个名字,也成了金圣叹用来为他的修订合法化的良好武器。

将《冰与火之歌》和《三国演义》拿来作比,还有另一个原因:当代西方奇幻的返古和怀旧性质。须知西方现代奇幻的起点,就是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托尔金试图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创造神话的尝试,模仿古代的神话和英雄史诗。在托尔金的整套作品体系中,对后世奇幻作品影响最大的《魔戒》和《霍比特人》分别与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更接近。他的后辈中(他的死忠粉丝乔治·马丁也是他的后学之一),模仿英雄史诗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也就让和西方史诗颇有些类似的《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这样的作品有了交集和相似。然而,当代奇幻模仿英雄史诗写出的小说和真正从民间叙事传统中流传下来的英雄史诗终究不是一回事。马丁的故事则尤其体现了他在当代文艺界敏感话题上的前卫姿态,包括他一以贯之的对女性、对边缘人物和下层的关怀,这让他和前现代有了另一种不同。但回到出人意料的死亡这个话题,乔治·马丁的心狠手辣和罗贯中笔下活不过三页的配角也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如果把历史当成一个故事,放远了看,是没有什么皆大欢喜的故事的,所以出人意料的死亡,也算是一种常态吧。

如果说真要给罗贯中找一个西方的对应人物,跟传奇和罗曼史有关的,那么也许英国15世纪骑士文学《亚瑟王之死》的作者托马斯·马洛礼勉强可以对应一下?书中亚瑟王的事业刚刚开始、就被心甘情愿骗入陷阱中的梅林,奉行骑士精神没有携带武器前往刑场、结果就被劫法场的兰斯洛特砍了的加赫里斯兄弟,不都也挺惨的吗?与《冰与火之歌》里人物的生死往往在马丁的脑海和笔尖成型不同,即使《三国演义》真是罗贯中所写,他对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没有那么大的掌控力。马洛礼也是一样啊。

当然,《三国演义》的故事,由于其民间文学的背景和基于史实的身份,也导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剧透这种事情,人人都知道故事会怎么发展,但还是喜欢一遍一遍地听这个故事。不止中国,整个东亚地区,三国故事都是耳熟能详(比如翻着花样出三国背景电子游戏的日本)。只有没读过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学,甚至对整个东亚流行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人第一次读三国,这才有这种惊诧。不过看书被突然死去的角色虐到,也别去找罗贯中啊……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