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我国就发明了“水密隔舱”船舶结构,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和远航的安全性,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到了明代,已经有了沙船、广船、福船3种船型。
科学家推断,郑和宝船采用的是福船船型,尖底、深吃水、船体高大、操纵性好,排水量有2500多吨。而从动力上看,郑和对硬帆与旋转橹这两种驱动模式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改进,使船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多面来风,也可以在无风时保持相当的航速,还不惧在狭窄港湾拥挤的水域航行。
那么,有了大船就能进行远洋航行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探明水情、确定航路、绘制海图、招募水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郑和去解决。
专家分析,郑和下西洋前,已在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观测天文气候、辨别方位、确定航线等航海知识与经验。根据史料记载,在下西洋之前几年,郑和还作了探清航路、召募航海人才、研讨地文和天文导航技术等大量准备工作。并趁出使东南亚和日本的机会,巡视东亚海面,熟悉航路,累次校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等。
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历程、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以及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郑和在航行时使用了“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除此以外,他所使用的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以及海图、针路簿等航海地图在当时来说都是先进的航海设备。
数千吨大船航行靠什么驱动
没有现代机械化动力装备,600多年前,郑和是如何驱动数千吨的大船航行的?
“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董昌明解释道,“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的变化,为航行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