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1865年以后,清朝进士获得者一直为官宦子弟垄断,科举制之下的社会流动性降到了最低。
有学者指出,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只有约三百个大家族,且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
何炳棣对科举制与明清社会流动的研究,给了李中清很大的启发。他从科举想到了高考。
在帮助父亲处理大量的学生申请材料时,李中清对高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牵头创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通过与美国高校合作、自主命题的方式,用CUSPEA考试取代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开展的TOEFL、GRE等成绩认证考试。
每年,李中清都要整理一百多份申请材料。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优秀学生的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老牌名校,也有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偏远地区的大学。这与美国的精英学生集中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联盟的情况非常不同。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源逐渐集中化,从原来的“遍地开花”,变成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少数几所大学。
李中清很快意识到这个转变,他对变化背后的逻辑愈发好奇。
1973年,李中清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被周恩来特批的三位华裔后代之一,在复旦大学体验中国的“革命”。
和任何一个成长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青年一样,李中清反对越战,因参加耶鲁学生运动被抓,厌烦冷血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当时正发生在中国的“革命”有着天然的好感。
来到中国以后,他才发现,革命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
每天,都有人向李中清宣扬社会主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劣势,由于语言不通,反驳往往是无效的。“他们态度很硬,很硬地压我,我有一点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