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每周二上班,王学泰常常在办公室里跟同事聊天。王学泰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明清小说,郑永晓则在宋代。当时,社会上流行“下海”经商,“文革”的那套革命话语体系已经沉入历史,“大款”“大腕”和“走穴”等江湖黑话开始流行,这些词汇多来自于通俗小说和社会下层。
与此同时,在社会上,钱的重要性也大了起来。郑永晓记得,有一次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说到“钱能通神”这个典故,王学泰很快就提到,明清时代的某部书里就已经出现社会大众对金钱的普遍追逐。他的博闻强记给郑永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0年代初,王学泰决定研究通俗小说与秘密会社的关系,而联结两者的则是游民文化。“像《水浒传》,在过去的话语体系中,一直被认为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但王先生不这么认为,他在其中发现了游民意识。”郑永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一开始,所里的同事并不认同王学泰的观点,甚至认为荒谬。副所长董乃斌因为跟王学泰交流比较多,了解他的想法。“尽管他的观点大家还不理解,但我们试着看看,它到底怎样荒谬。”董乃斌这样建议道。
研究期间,王学泰编辑了一套随笔丛书,作者包括王学泰、秦晖和雷颐等人,名为“学人文库”。王学泰的书叫做《燕谭集》。“当时出书还不那么容易,所以还是挺感谢王先生的。”雷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出版社为了做宣传,希望有前辈学人做些评论。王学泰恰好认识著名学者李慎之的女儿,便托她带去了这套丛书。不久之后,李慎之主动打电话过来,说是对《燕谭集》里关于游民文化的部分很感兴趣。后来,他决定为王学泰的新书作序,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题为《发现另一个中国》。这本书就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