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邓小南谈对宋史的再认识(2)

2016-12-18 12:31:34      参与评论()人

宋代书法作品中保留着一些诏敕,这类文书就是当年政令的载体。其中有赐予臣僚个人,作为指示、奖谕或表示体恤的;也有颁发给特定部门,作为政务“指挥”行用的。类似的内容,文献中有不少著录,但很少记载时人习见的文书体式。书法作品中的政令原件,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当年制度运行的实际程序,包括具体内容、各环节的承接方式、沟通途径,以及签署者、责任人等详尽信息。若想关注制度演变脉络,让我们的认识落到实处,只能依靠这些书法实物。

画作对宋史研究者也很重要。艺术史本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被人为分开了。当然,历史学者与艺术史家对画作的认识角度不同。艺术史家往往是将特定背景下的画卷“拉”出来,进行集中聚焦式的情境分析;历史学者则倾向于把书画材料“纳”进特定的背景之中,作为观察时代的一个“入口”。以政治史研究为例,画作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史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由于中国绘画中确实存在“政治主题”;画作可能是权力的显现,也可能是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当年的创作活动、书画收藏与欣赏、书帖与画谱的编纂,本身就可能蕴含着政治的寓意;后妃、臣僚、画师的艺术才赋,都可能成为一种政治资本。宋代历来以宫廷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宋代画作中,有不少是政治宣传画,或展现帝制权威尊卑秩序,或渲染治世圣德祥瑞,或献策逢迎或规谏针砭,都是当时政治生态的鲜活反映,也让我们注意到通过画作引导舆论、占据文化制高点的努力。成于北宋仁宗朝、用于劝谕鉴戒的《观文鉴古图》《三朝训鉴图》等,直接服务于朝廷政治目标,用作“帝王学”图文并茂之教材,同时也被宋人视为了解本朝圣政、祖宗故事之史料。除了与宫廷或朝政相关的绘画之外,宋代的地方官员会以画图作为告谕民众的施政手段;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也会以图画或直白或幽约地表达心声。文人的绘画及鉴赏、馈赠、收藏等活动,也渗透着结交人际网络的努力。即便看似超脱于政治的文人画,也是特定政治文化环境导致的结果,体现着对当时政治景况的直接间接回应。

说到拓宽材料面,还有一类材料值得注意,就是明清社会史研究者经常用到而宋史学者不大利用的宗谱、族谱、家谱。一般来说,修谱者所展示的家族史,反映的是相对封闭的内容,重支派蕃衍而不重时代环境,与研究者所追寻的历史,存有相当的距离。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宗族“活”在人们选择性的记忆中;其记叙反映着子孙心目中对前世的追认与理解,大都有夸饰甚至虚构的内容。我们注意到后代编修的族谱追溯宋代先祖情形往往“不靠谱”,通常认为不可信据;其实,若能下功夫仔细辨识,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就我个人有限的了解而言,明清乃至民国精心修缮的一些族谱,例如浙江龙泉何氏宗谱、缙云吕氏族谱所记述的宋代祖辈行实,虽然有明显的混淆误差甚至掺假,但其中确有宋代留下来的真实内容,应该是在宋代材料的基础上“盘整”而成。像宋代官称之类,造伪并非容易。一些宋代资料通过重辑翻修的形式,被包裹着“活”在明清以降传世的谱系之中。实情与伪作,应该仔细梳理剥离。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类材料中散存着我们至今尚未充分辨析发掘的宋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库”。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我们对宋代存有各种各样的负面印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学者却对宋代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