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敦刻尔克》配乐不好?那是因为你没听出这首英国国民挽歌

2017-09-05 09:53:22    外滩靠谱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敦刻尔克》配乐不好?那是因为你没听出这首英国国民挽歌



上个周末被《敦刻尔克》刷屏,早在半年前,电影原声就引起诸多讨论,评价甚至陷入两极分化。但或许你还没有发现,在贯穿全片的时钟滴答声中,藏着一首英国著名作曲家埃尔加《谜语变奏曲》中的一首——《Nimrod》。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英国国民挽歌,庄严肃穆,在各种重要场合都会用到,放在影片中,也是英国人心中“家”的象征。

本文内容来自影乐志(ID:SoundtrackM)

����

1997年,香港总督彭定康在港督府草坪上举行港督离港告别仪式。镶有港督徽号的米字旗在风雨中降落。

此时,现场的交响乐团缓缓奏起了所有英国人耳熟能详的由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于1898-1899年间创作的《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中的第九变奏,名为《Nimrod》

彭定康从副官手中接过折叠着的米字旗,低着头黯然神伤。



《Nimrod》作曲Edward Elgar ©️ goo.gl/images

同年9月,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Nimrod》回响在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体育场中心出现了巨大的草原,牛羊、家禽在草坪上悠闲地踱步,牧羊人背靠着小木屋憩息。这是英国人向世界诉说着大不列颠记忆里古老的样子——天堂般的田园牧歌。

草坪花丛中坐着伦敦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弦乐声如青烟般袅袅,《Nimrod》再一次随风飘来。

每年的11月11日前的星期日上午11点,英联邦阵亡将士纪念仪式(Remembrance Sunday)上必奏响《Nimrod》,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与平民。

……

《Nimrod》,似乎成为了英国挽歌的象征。她庄严肃穆,哀而不伤,以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承载着一个国家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安抚着逝去的灵魂。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剪影 ©️ goo.gl/images

2017年的电影《敦刻尔克》中,我们也听到了《Nimrod》熟悉的旋律。她在片中的使用,和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采访中他提到[1],几年前父亲去世,葬礼上放的《Nimrod》令他感动至深。他打电话给汉斯·季默,就说了一个词,”Nimrod”。



《敦刻尔克》剧照 ©️ Warner Bros.

这次合作算是诺兰-季默组合在音乐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不仅在音乐中选取了《Nimrod》熟悉的和声安插在各个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还专门由Hans Zimmer工作室旗下作曲Benjamin Wallfisch创作并改编了一首《第十五变奏》(Variation 15),借用《Nimrod》开头耳熟能详的主题,以每分钟六拍的速度伴随着影片里的几百艘救援船只极其缓慢地进行,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定格。



《敦刻尔克》剧照 ©️ Warner Bros.

这首曲子之所以被称为《第十五变奏》,是因为《谜语变奏曲》原曲本身是由主题和14段变奏曲组成,而《第十五变奏》则建立在原主题的第九变奏之上产生出的新变奏,意味着是埃尔加这部作品的新延续。

作曲Benjamin Wallfisch悄悄灌入了原曲没有的电子合成的低音鼓点,拓宽了音域,延续着本片原声大气磅礴与的风格。与原曲辉煌的大调式不同的是,Benjamin Wallfisch的改编充满了延留音。

徘徊在不同器乐部之间的延留音增加了不和谐感与不确定感,比如铜管部刺耳的二度音程突然冲破弦乐的铺垫,延长了回归大调和弦的时间,使得音乐充满了不断叠加的悬念,如影片中的漂浮着白沫的浪涛层层叠叠地拍打在白色沙滩上,无尽无际。



《敦刻尔克》剧照 ©️ Warner Bros.

《第十五变奏》像披着面纱的Nimrod,若隐若现的脸庞和一种不可名状的熟悉而又陌生感。她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一丝如释重负,即便你对《Nimrod》一无所知,她的旋律性和和弦色彩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影片中唯一一处充满希望的场景。

虽然被取名为《第十五变奏》,但笔者并不认为是《谜语变奏曲》真正意义上的第十五个变奏。实际上,这段音乐仅仅是运用《Nimrod》的音乐素材和进行包装改造,达到烘托画面与渲染情绪的效果,而改编本身也略显平淡。

除此之外, 影片的三条故事线着重描绘二战中小人物的存亡,虽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却是经过了大量艺术加工的结果,比如德国军队至始至终都没出现。 《Nimrod》主题的突然出现,让影片顿时充满英国爱国主义的气氛,是否略显脱节?同为同盟国的法国如何看待这种英氏渲染?

只是这一次,借助《敦刻尔克》,这首地位近乎于英国“国民音乐”的《Nimrod》将会被更多的人熟知。



《敦刻尔克》剧照 ©️ Warner Bros.

《谜语变奏曲》原名为《一个创作主题的变奏曲》(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之所以被称为《谜语变奏曲》,是因为埃尔加在曲中隐藏了一条耳熟能详的旋律, 20世纪以来诸方音乐理论家做出了许许多多推测,但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哪条旋律

《谜语变奏曲》有另一个迷人之处。埃尔加将此曲献给“曲中所描绘的我的十四位朋友",每一个变奏都为一位朋友量身定做,包括他的妻子卡洛琳·爱丽丝·埃尔加,并以他们的名字缩写或昵称作为小标题 。

像印象派画家一样,埃尔加在每一个乐章中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捕捉性格特征或某一个瞬间,比如主人公独特的笑声,讲话的习惯或一次难以忘怀的对话。

《Nimrod》献给埃尔加的朋友约翰尼斯·耶格 (August Johannes Jaeger)。

耶格是一位音乐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常常给埃尔加的作品提供有用的建议与反馈。在埃尔加郁郁寡欢想要放弃音乐创作的时候,耶格常常鼓励他不放弃继续创作,并且用贝多芬的《Nimrod》。

Nimrod是圣经《旧约》里的猎人,而耶格(Jaeger)在德语中是猎人的意思。《谜语变奏曲》就像作曲家与朋友间开的小玩笑,像毕加索的抽象画,唯有熟人才能参透其中奥妙。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作曲家强大创作力的赞叹。



《Nimrod》作曲Edward Elgar ©️ goo.gl/images

有意思的是,此前合作的《盗梦空间》中,季默也动用了类似的技法,他将Edith Piaf的一首法语情歌 Non, je ne regrette rien(no, No, I regret nothing)以近乎75%的速度放慢,于是成为了《盗梦空间》配乐里的那首《Half Remembered Dream》,营造出危机四伏,暗流涌动的诡谲效果。



《盗梦空间》剧照©️ Legendary Pictures

诺兰说,“如果你们仔细听的话,Nimrod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场景。影片中的每一个音乐动机都在经过层层包装与技术改造之后以不同形式出现[2]。”

各位亲爱的乐迷影迷们,你们听出来了吗?

引用:

[1]https://www.nytimes.com/2017/07/26/movies/the-secrets-of-the-dunkirk-score-christopher-nolan.html

[2]http://www.classicfm.com/composers/zimmer/music/christopher-nolan-interview/

- End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作者 _ 沉思羊 | 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词:敦刻尔克挽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