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大英图书馆来中国第二站,选在了乌镇的木心美术馆

2017-11-08 09:43:04    外滩靠谱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大英图书馆来中国第二站,选在了乌镇的木心美术馆



相信许多读者都与我一样,从小都是读者外国文学长大的。(不管是被迫还是爱好)

就在今年四月到六月间,大英图书馆以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为第一站,举办了“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 而第二站,他们选择了木心美术馆——“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 。



大英图书馆对英国文学爱好者来说,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研究型图书馆之一,藏品数量1.5亿多件。好消息是,有一个“大英图书馆在中国:共享知识与文化” 交流项目,让我们在未来三年内能看到许多图书馆的珍品。

如今它的网站上写着:“展览旨在纪念中国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木心先生以及他对英国文学的深厚热爱。”所以这次选了木心最喜爱的四位作家的珍贵手稿,拜伦勋爵、查尔斯·兰姆、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



四件最重要的展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3至1924年间所著的《时时刻刻》(The Hours) 创作手稿,该作品后于 1925 年以《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为题出版;

拜伦勋爵的诗歌《爱情与黄金》(LoveandGold)手写稿;

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第一幕的打字稿;

编写《莎士比亚故事集》的作者之一查尔斯·兰姆的亲笔书信。



▲ 奥斯卡·王尔德肖像 (1882年,纽约) © British Library Board

王尔德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几乎被当做口头禅的那句,“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就是王尔德说的。而他,则是为数不多的两者兼备的天使。

回顾以前的推送:别人也许爱他的诗歌巨作,可我只爱他是个男人

而对王尔德,木心先生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他认为王尔德“不愧为一个智者,言论锋利。不过,有时我想对他说:‘你别说得太多了。言多必失呀。’”



▲奥斯卡·王尔德戏剧作品《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第一幕的打字稿,上面有大量手写修改的痕迹 © British Library Board

《温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第一部真正大热的作品。这部喧闹的喜剧刻画上流社会的生活,剧情错综复杂,只有王尔德的连珠妙语才足以驾驭。

故事虽异想天开,却赏心悦目:妻子怀疑丈夫在外有染,最后发现“外遇对象”竟是自己的生母。该剧一经上演,便在伦敦西区各大剧院风靡一时,王尔德也因此大赚一笔。

《温夫人的扇子》虽有妙语隽言,却不单是为了娱乐大众,本质上这仍是一部讽刺社会的精妙作品,针对的正是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妇女和性所抱有的伪善态度。



弗吉尼亚·伍尔夫 (约1930年) © Bridgeman Images

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这绝对是现代小说中最有名的开头之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第四部小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中,聚焦达洛维夫人准备晚宴的这一天。这一天,不止是达洛维夫人,整个伦敦都在忙碌,不同人的记忆、现状和梦境拼凑出那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手稿,1924年。© The Society of Authors as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ve of the Estate of Virginia Woolf

伍尔夫在日记中写到,她想“写出生存和死亡,清醒和疯癫……想要批判社会体制,展现它运转到最紧绷时的模样”。

不知道大家是在什么年龄段接触到了意识流小说。木心先生一生都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及伍尔夫,他曾感慨:“年龄非常要紧的。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芙,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懂她对、不对的地方。”



拜伦勋爵肖像(沃克 & 科克雷尔翻拍托马斯·菲利普斯所绘肖像) © British Library Board

拜伦

木心说:“我是绍兴希腊人。”拜伦就牺牲在希腊。

拜伦更出名的作品恐怕是《唐璜》。作为一个未完成版本,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他作为浪漫主义的英雄化身的最佳证明——他向往自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去希腊参加民族独立战争,因此未能写完就牺牲了。

拜伦诗中的讽刺意味是最浓的,嘲讽当时显赫的文学、政治和宗教界人士。这样的写法,根源是拜伦他的个人经历。

木心曾这样称赞拜伦:“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



▲ 拜伦勋爵的诗歌《爱情与黄金》(Love and Gold) 手写稿 © British Library Board

拜伦勋爵所作的这首诗《爱情与黄金》(’Love and Gold’),约创作于1812至1813年间,这是一部充满了掩饰和矛盾的作品:明明是首情诗,却被装扮成一首羞答答的拒绝谈论爱情的诗。

这首诗使人产生了一种揣测, 原因是没人能“准确地”辨别出诗到底是写给谁的。



查尔斯·兰姆肖像 (1826年,亨利·迈耶绘) © British Library Board

查尔斯·兰姆

《莎士比亚故事集》对于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推广起到了 十分关键的作用。 谈及查尔斯·兰姆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影响,木心先生写到他对兰姆的作品是“一见钟情”。

当时有出版商找到查尔斯·兰姆的姐姐玛丽·兰姆编写《莎士比亚故事集》,初衷是供儿童阅读。玛丽鼓动查尔斯一起,她改编喜剧,查尔斯改编悲剧。

他们尽可能地保留莎士比亚的原句,而删去他们认为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也为女孩阅读做了特别考虑(因为那时女孩读书的机会不多)。

最后玛丽改编了十四部,查尔斯则改写了六部。但1807年该书出版时,仅将查尔斯列为唯一作者,个中原因除了玛丽的性别,还有精神疾病这桩“家丑”。

直到1838年,玛丽的名字才出现在扉页上,她对这本过去两百年间最受喜爱的儿童作品中所作的贡献,才终于得到了认可。



查尔斯·兰姆致伯纳德·巴顿的信,1822至1831年 © British Library Board

大英图书馆把展览选在木心美术馆,除了设施的保障,我想最重要理由是相符的气质。

建筑美术馆前征询过木心先生本人的建议,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它的落成,但现在美术馆一定能符合他的期待,也就是后来他很有名的那句话:“风啊,水啊,一座桥”。



如果你去过木心美术馆,一层展厅,由一顶礼帽和他的手稿,开始了对木心先生的回忆。

写着被抄没的十余册书名的飞马牌香烟壳、背面写着谱子的静安区张家宅地段医院特约劳保单、最后一本写于2011年的《工作手册》,等等。他有名的一些作品,《上海赋》、《青红帮》章节、以及写在账目打印纸上的《哥伦比亚倒影》。

旁边的矮“盒子”放映着木心生前的影像,让人带上耳机,隔离周遭,俯首倾听木心先生朗读。

这次二楼大英图书馆珍宝特展,同样也有一些影片放映,而且还安排了专人专坐。



作家相关影视资料播放,图片来源:木心美术馆

这便是这个展览最有趣的部分。不仅能看到作家本人创作过程的各种修改和重写,还能看到后人的改编。

片单如下:

1、BBC 纪录片《the life and loves of Oscar Wilde》

2、大英图书馆纪录片《Mrs Dalloway》

3、《痴男怨女 / A good woman》



根据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改编, 斯嘉丽·约翰逊主演

4、《王尔德 / Wilde 》



史蒂芬•弗莱饰王尔德,裘德·洛饰波西

5、《时时刻刻 / the hours》



妮可·基德曼饰伍尔夫

6、《达洛维夫人 / Mrs Dalloway》



7、《奥兰多 / Orlando》



根据伍尔芙的同名小说改编,蒂尔达·斯文顿饰奥兰多

8、《拜伦 / Byron》



约翰尼·李·米勒饰拜伦,头巾神还原

11月15日,木心美术馆就满2周年了。还有一个“塔中之塔-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文学手稿真迹展”,也同样饱含缅怀之情。



会稽春明,1977-1979,17.8 x 33 cm

展览源于藏家罗伯特·罗森奎兹在1995年收购的33幅木心小型风景转印画,他后来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美术馆。耶鲁大学美术馆特别授权木心美术馆制作高仿真品,还原耶鲁展览时的全貌。

丹青对“塔中之塔”作了解说:

前一个塔是指伦敦塔,处境的类比,后一个塔是指象牙塔,性质的反讽,那末全句就是:“伦敦塔中的象牙塔”。中国自“五四”以来,文艺论战,那“十字街头”的一派,惯用“象牙之塔”这个词诋斥对立的那一派,我与两派概无关系,只不过说:在被囚于伦敦塔中时我雕了座象牙塔。

以关押囚徒的“伦敦塔”典故暗喻自己的经历,以“象牙塔”明示自外于社会喧嚣的画路,这就是木心。身陷绝望岁月,这批小画与手稿是他的赎救之道,也是他唯一的愉悦,当年这些作品不可能展示,也从未期待展示——“塔中之塔”。中国绘画史与文学史恐怕难以得到另一个相似的隐喻。



淨石山莊,1977-1979,17.8 x 33 cm



金陵秋色,1977-1979,32.7 x 20 cm

展览时间

2017年10月15日至2018年1月14日

展览地点

“大英图书馆珍宝展”:美术馆二层四号特展厅

“塔中之塔”:美术馆地下一层一号特展厅

需要注意的是

展品和视频禁止拍照

大英图书馆中文网站 www.britishlibrary.cn

免费提供200余部数字化藏品和70多篇文章

-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至后台留言

编辑 _ LEE | 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词:英图书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