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两周,对参赛而渴望大奖的人更是难熬。神经太脆弱的导演,认定自己将一无所获,熬不到颁奖典礼就悄然离去,结果宣布他获奖时只能由其他人代替领奖,错过了一生中最美妙的夜晚。性格强硬的人,可能就是来戛纳示威的。明知自己的片子惊世骇俗,一定会招来痛骂,依然在各类聚会上穿梭,看到竖起的中指居然面不改色。
有的导演赌上了全部家当,如果这次没有获奖,没有发行商理睬,今后便要借债度日。很幸运,他获奖了,是最高大奖,而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有的导演一次次遭遇淘汰,从入行开始就饱受戛纳冷遇,却始终不放弃戛纳情结,两鬓斑白时终得到回报。当然也有特别牛的世界级大导,对戛纳不冷不热,始终保持距离,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作品与戛纳无缘。
那些不打算参赛、只是把电影拿来放映,借机营造宣传攻势的制片人带来华丽的演员阵容,他们是来给摄影记者送餐的。把倩容丽影、红地毯、闪光灯、小道消息、幕后新闻以及各种狂欢闹剧传送给全世界,是娱乐记者们的天职。
爱出风头的电影人云集法国戛纳电影节,好事的观众明知房价暴涨还千方百计寻找附近愿意出租的民宅,寻找潜在天才的投资人更像是来打猎的。戛纳如同一锅越来越沸腾的粥,人们在大街小巷狂欢暴饮,在不同的放映厅看得天昏地转,直到颁奖典礼后曲终人散……
但是七十年过去了,戛纳电影节除了在褪色的电影画报上留下一张张时装秀,还剩下了什么?时间会把所有热热闹闹、花里胡哨的都洗刷掉。金色的棕榈叶,被认为代表了全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准,但是哪些获奖电影还会被提起?其中真正有人愿意去看又能看懂的有哪些?
纵观法国戛纳电影节七十年的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之间很少具有共性。我觉得这就是它们被戛纳选中的原因。法国戛纳电影节从来没有试图制定一种标准,也从来不想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次争论、冷场、嘘声和不欢而散恰恰说明人们对戛纳总有过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