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在评选中出现诸多不快,是因为每个人内心中都隐含着一些期盼。无论业内人士还是公众,一直对金棕榈大奖和评审团大奖的获奖影片存在争议,而没有获大奖只赢得了小奖项的影片中确实不乏力作。
七十年来,戛纳各种大小奖项的获奖影片共有几百部,本书选择了其中的四十余部,我觉得它们体现出了戛纳的最高水平。在我看来,有些大师级导演的参赛影片没有得到足够承认,如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仅获得了最佳技术奖;土耳其导演锡兰有四部作品获过奖,我选择了他的《冬眠》《安纳托利亚往事》和《远方》。不过我觉得他的另外一部获奖作品《三只猴子》和没有获奖的《分手的季节》比较起来,后者更有个性。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虽然在电影史上总是要提及,但并非他最优秀的作品;有的作品出自非常优秀的导演,但是获奖影片可说的东西不多,我就舍弃了,如德·西卡的《米兰的奇迹》。从小奖项选择影片也使我能纳入帕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帕索里尼曾因具有尖锐而前瞻性的思想在他的国家受到争议,这部影片显示了他的立场,我因此选入该书。
对于哪些电影可以算作“经典”,电影人历来就有针锋相对、截然不同、互不买账的激烈态度。假如可以流传的作品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商业片经典和艺术片经典,吕克·达内所说的低俗烂作,在两者中其实都是有的。无论“商业”还是“艺术”,其实都是没有褒贬的中性词,商业有高低,艺术有优劣。“商业片”如同易于咀嚼和便于吸收的食物,“艺术片”则需要更长时间含在嘴中“品位”。导演如同大厨。无论哪一类食物,都能做出好菜。因个性和手艺不同,有些人善做“流食”“软食”,让观众不需要费力就能吃饱。这样的大厨在电影界一直占绝大多数。而戛纳获奖纳影片中的经典是“硬食”,需要极其坚硬的牙齿和极为敏锐的舌头。百年以来,能做出此类好菜的厨师在庞大的从业队伍中是金字塔的尖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