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香炉通常放在专门的香几或坐榻上,在《十八学士图》《西园雅集图》《文会图》等文人雅集题材画作中多有表现。
西园雅集指的是北宋英宗朝元丰初年,十五位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人、艺术家—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相聚于驸马王诜位于开封的府邸—西园,举行雅集聚会之事。他们吟诗作对、弹阮弄琴、赏画题书,相得甚欢。雅集的成员之一画家李公麟还绘制了一幅《西园雅集图》以纪念这次盛会。不过与秦府十八学士登瀛洲相似的是,这段事迹并不见于史料记载,而是多半出自后人的再创造。但作为文人雅集的理想典范,西园雅集作为重要画题,一再被后世画家所绘制。仅明代吴门画家仇英名下的《西园雅集图》就不下三本之多。在《西园雅集图》中所绘桌案上,可以看到三足鼎式香炉。与之相似的香炉形象,还出现在《十八学士图》《文会图》等画中。
周紫芝《汉宫春》云:“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可见在香气的晕染下,文士们更可神游四海、文思奔涌,为雅集盛事带来精彩绝伦的诗赋作品。也许是香料中的丁香、沉香、檀香、麝香、木香、玫瑰瓣、冰片等材料,再现了不同时节中诸多植物所特有的气味,勾引出诗人们的旧日记忆与往日情怀,一时感怀古今,著成名篇。
(清)孙祜、周鲲、丁观鹏 十八学士图(局部)绢本设色 纵39厘米 横1138.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音绕梁——琴
文人雅集图中另一常客,即是位列文人四艺之首的琴。追述琴的历史,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传说。琴最初用于祭祀、朝会、典礼,后融入民间,在文人雅士中风靡。直至近代,为区分西方传来的钢琴,而以古琴指称中国传统之“琴”。
古琴初为五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相传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形制自古相承。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明)文从简 携琴图 纸本设色纵62.5厘米 横5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可以见出,古琴形制的背后含有丰富的礼法寓意。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对应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增的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清和淡雅的古琴之音,常寓意凌风傲骨、出尘脱俗的高士品格,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对文人而言,是一种寄情抒志的风雅方式。伯牙子期,知音佳话,焚香操琴,远兴遥思。
在文人雅集题材画作中,常常能看到高士抚琴、携琴访友等情节。外出携琴时,多由僮仆代劳,头上尾下,装于琴囊之中,小心抱持。雅集聚会时,或端正放于琴桌琴台之上,或随兴起置于膝上,轻抚瑶琴以助兴。
(明) 周官 携琴访友图 纸本墨笔纵112.5厘米 横4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