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剧照。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文化开始在大众中传播,在比爱因斯坦早一些的弗洛伊德那里,梦成为另一面镜子,其继承者拉康甚至直接提出了镜像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文化影响很大,到晚近才渐渐被扬弃,平行宇宙、盗梦空间这样更倾向量子力学的包装和解释变得更为流行。如果再早几十年,曹保平或许会用弗洛伊德的手法讲述这个故事,类似爱丽丝梦游仙境,成长意味着梦醒来。
然而,不论我们怎么更换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故事依旧会继续下去,就像李玩的弟弟正在重复李玩的故事一样,科学的发展并不能改变故事的走向,弗洛伊德不能,爱因斯坦也不能。李玩虽然获得了物理竞赛一等奖,却也庆幸还好那只“爱因斯坦”没有扑过来。从“爱因斯坦”走丢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永远的走丢了,回来的“爱因斯坦”是另一只“爱因斯坦”,是父母期望的平行宇宙中的“爱因斯坦”,可是李玩很快发现,即便是这样的“爱因斯坦”也是父母无法接受的。
不过,如果将《狗十三》的主题限制在青春期的成长,然后像成年人那样看过即忘,或是感叹长大后终究成了你,不免有些狭隘。物理在影片中只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叙述方式,借助科学的纯洁性隐喻一种理想。即便有平行宇宙,李玩也彻底失去了“爱因斯坦”。哪怕爱因斯坦给她展示了浩渺的宇宙,哪怕她仍喜欢着物理,但再也不会有人了解她孤单了,就好像地球上的人类不会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有多孤单一样。
从13岁女孩的视角出发,《狗十三》不仅呈现了普遍的中国式的青春残酷、成长代价,同时也展示了重男轻女、酒桌文化、家庭教育多个层面的社会现实。这是一部优秀的青春片,同时也远远超出了青春片的范畴。
《狗十三》讲了一个厌女家庭如何驯服女儿的故事。父亲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也是厌女男的典型代表。作为受害者,李玩从小受到父亲的嫌弃和打骂,哪怕她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保送重点高中,依然改变不了父亲嫌弃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