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剧照
《舌尖上的新年》中有一句话:“现代化生活已经不需要看天时,不需要春节来传承经验和指导耕作,春节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
中国人过的节日很杂,上敬祖先下祭鬼神,西拜上帝东跪如来,春节是最为重要而特殊的节日,不涉及过去和未来,意味着回家、团圆的现世安稳。
如今,春节对于越来越无暇从杂务中抽身的大家来说,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没有烟花的天空少了份热闹;在年夜饭、春晚、庙会这些必经的程序里,哪怕给了人们纵情释放的时间,手上的一方屏幕也否决了每一种年味的可能性。
在某些程度上,冯骥才从文学跳到文化保护,是从这消失的年味开始的。
作为2018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他被问无数次的问题是:“你究竟是怎样从一个作家转变为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化遗产保护者的?为什么?”
“一种情怀,应该是作家的情怀。”他回答道。
在作家细腻而理性的特质之下,冯骥才曾十分讲究策略地发文探讨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问题,使城市在一段时间内仍能听到除旧迎新的炮声。其中的文章《禁炮不如限炮》是他最早的社会文化批评,随后,冯骥才追寻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对年味的追寻里展开,并在不断挖掘中长久下去。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他又是当代文化学者,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作家的情怀”
(有删减)
冯骥才
▲非遗项目“火龙钢花”,台儿庄
作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作品,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新排的大型儿童剧《指尖上的童年》2018年12月15日晚在光华剧院首演。
2018年12月,作家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冯骥才继《义和拳》《神灯前传》后又一部长篇。 19世纪,天津是东西方最早冲突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