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冯骥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便感到“年”的缺失

2019-01-18 14:26:10    凤凰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冯骥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便感到“年”的缺失

▲《舌尖上的新年》剧照

《舌尖上的新年》中有一句话:“现代化生活已经不需要看天时,不需要春节来传承经验和指导耕作,春节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

中国人过的节日很杂,上敬祖先下祭鬼神,西拜上帝东跪如来,春节是最为重要而特殊的节日,不涉及过去和未来,意味着回家、团圆的现世安稳。

如今,春节对于越来越无暇从杂务中抽身的大家来说,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没有烟花的天空少了份热闹;在年夜饭、春晚、庙会这些必经的程序里,哪怕给了人们纵情释放的时间,手上的一方屏幕也否决了每一种年味的可能性。

在某些程度上,冯骥才从文学跳到文化保护,是从这消失的年味开始的。

作为2018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他被问无数次的问题是:“你究竟是怎样从一个作家转变为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化遗产保护者的?为什么?”

“一种情怀,应该是作家的情怀。”他回答道。

在作家细腻而理性的特质之下,冯骥才曾十分讲究策略地发文探讨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问题,使城市在一段时间内仍能听到除旧迎新的炮声。其中的文章《禁炮不如限炮》是他最早的社会文化批评,随后,冯骥才追寻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对年味的追寻里展开,并在不断挖掘中长久下去。

冯骥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便感到“年”的缺失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他又是当代文化学者,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作家的情怀”

(有删减)

冯骥才

冯骥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便感到“年”的缺失

▲非遗项目“火龙钢花”,台儿庄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