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不仅可以感知作家们描摹生活的笔力,还能感知他们更深的文学和哲学思考,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2、美学抱负和亲切可读共融
我国文学界曾一度推崇魔幻现实主义,它的优势在于能在一部作品里对多种艺术元素、艺术手法进行拼贴,使得作品既可以被视为严肃文学,看上去又是流行小说,既有奇思妙想,又有丰富的人性刻画。
“其实,美学抱负和亲切可读,本就可以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小说的价值性、小说的流通性、小说的‘小说性’,都能得到提升,既在文学批评上得到高度评价,又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读者。”阎晶明说。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作家正在走这样一种相通、融合的道路。这是一种艺术自觉,也是一种创作追求。这种追求,不仅在一两位作家身上体现出来,而是有诸多作品可以佐证。
《当代》杂志评选出的2018年28部优秀长篇小说中,有一部叫《捎话》的作品,令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印象深刻。
小说以人物“库”和一只小母驴“谢”为主角。“库”依靠语言天赋,在两个势不两立的王国之间行走。而小母驴“谢”,既可以知晓“库”的一切言语和举止,也能看见其灵魂的行踪。
“故事将小说、散文、诗、戏剧、神话、民间传说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以诗性的笔调讲述了语言、信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既立足于历史,又超越了时间,包容空间的想象。这是一部世界主义的小说。” 刘大先说。
陈彦的《主角》,叙述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将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落相联系。
“忆秦娥的11岁到51岁,就是1976年到2016年。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基本相契合。既是正史之余,也是正史之佐政。”孟繁华说。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呼唤下,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涌现出了《初心》《灵与肉》《归去来》《楼外楼》《美好生活》等精品力作。然而在当下的荧屏上,现实主义还不是市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