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前,传统人物画多采用白描的绘画样式,采用工笔重彩以表现宗教人物的庄严肃穆。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但是,总体而言,宗教人物画仍基本沿袭传统的路数,追求人物表现的工细精当,设色的大胆妍丽。这种绘画方式使宗教人物画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多在宏大的画面中以极为复杂震撼的形式讲述佛教故事,催人感化。《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这一代表着佛教绘画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初绘于1180年,直至清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家丁观鹏最终完成,正是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典型代表。
《持画观世音菩萨》
姜耀南的观音系列作品第一次打破了宗教人物画的绘画传统,将写意人物画的方法融会入宗教人物的表现之中,并借观音这一特殊的宗教人物形象为契机,开创了宗教人物画的新篇章。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其信仰自三世纪传入我国以後,很快地便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在我国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随处可见,口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信众不计其数,俗谚云:「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无疑是国人最熟悉的大乘菩萨。
《普慈观音》138×69cm 2018年
不同于一般高高在上的宗教人物,观音信仰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国文化慢慢融合,从印度美术中的男相菩萨,演变成一位有如慈母一般的女性菩萨。中国化的观音信仰及其画像多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发展出来多种特殊的观音形式,较常见的有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等。明代民间尚依《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法门》或《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随类应化,化现为三十馀种不同人物为众说法的经义,汇集了当时流行的三十二或三十三种观音形象,成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像」或「三十三观世音菩萨像」,其中大部分的图像不见於经典的记载,是观音信仰中国化最具体的表徵。
《普慈观音》137×69cm 2016年
如果有那一幅画一打眼就能让人眼睛为之倏然一亮,那它往往就是好作品,就会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你细细的品读下去,并留给你一些拂之不去的回味——这正是郭英华的人物画带给笔者的第一感受。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没有精湛的笔墨技巧,就淡不上创作,没有真挚高尚的情感,就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笔墨技巧和真挚情感的完美统一,是使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