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赣剧《红楼梦》尽显诗意之美

赣剧《红楼梦》打出“青春版”的旗帜,组建了一支实力强盛的编创团队,以曲牌体为音乐的结构形式,以诗社为主线演绎大观园青春故事,为2022年的观众捧出一席全新的视觉盛宴。回味赣剧“青红”,它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删繁就简,妙手镕裁青春诗意的结构。编剧罗周立足于大观园诗社活动,用“结社、兴社、衰社、散社”四个点撑起这部戏的骨架,用闪回、切割、挪移、拼接等影视艺术手段,将省亲、葬花、共读、游园、醉眠、挨打、焚稿、出家等“名场面”,镶嵌在咏园、咏海棠、咏菊、咏蟹、咏柳絮等诗社活动进程之中,同时穿插黛玉的《葬花辞》《桃花行》等,重构了故事,营造了名副其实的诗意化青春氛围。“青红”虽未选取原著中可卿出殡、凤姐治家、抄检大观园等重要故事,也没有像越剧《红楼梦》那样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体,但罗周所谓的“名场面”,在原著中与前述故事一样,都是作为小说脊梁而存在的经典情节。编剧对情节的取舍和裁剪,既符合戏曲“起承转合”的结撰规则,又凸显了“青红”讴歌诗意青春的主体倾向。同时,该剧以元妃省亲而引出众钗咏园、探春结社始,以元妃之死而导致诗社衰落、宝玉出家终,将十二钗青春生命的悲剧和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悲剧,置于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的宏大背景下展开,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原著的三重悲剧主题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样的结构,首尾呼应、开合有致、简中见繁、约而多元,堪称高妙。

二是化俗入雅,彩旦彰显闺阁生命的张力。“青红”不仅在结构、人物、曲白等层面捕捉并突出了原著“雅”的元素,而且在灯光、布景、服饰、道具等舞美设计上,也达到了以简胜繁、大简至雅的境地。但在“兴社”一出,刘姥姥的滑稽身段几乎贯串始终,约占全剧的1/5时长,俗到极致,丑到极致;而正是村妪的“丑俗”,烘托了少女诗人群的“清雅”。傅惜华曾说:“余意凡一部传奇,须有滑稽之角色,穿插于中,以提起观众趣味,不致终场寂寞,方成杰作。”以导演张曼君为首的“青红”主创团队,选取并聚焦于原著刘姥姥游园这一经典桥段,起用男演员扮演彩旦,增加武戏元素,让刘姥姥斜刺里出场,在游园进程中表演醒目的“抢背”动作,以凸显其惊诧莫名之态、手舞足蹈之相、夸张怪诞之形,有横云断岭之美,又有横桥锁溪之效,不唯自身光灿耀眼,且与诗社生活的高雅情调形成绝佳的场面“对抗”,消解了“诗意化”与“戏剧性”的矛盾,由此也越发彰显出大观园闺阁诗人群体的生命张力。武戏成就“青红”,大俗遂臻大雅,以俗衬雅,俗雅浑融,正是佳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2023-09-15 10:59 翰林院 大明官员
    走进故宫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开启一场文化“茶”旅

    走进故宫博物院茶文化特展 开启一场文化“茶”旅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2023-09-14 09:55 故宫博物 院茶文化特展
    咸丰皇帝是如何处置“戊午科场案”的?

    咸丰皇帝是如何处置“戊午科场案”的?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2023-09-13 09:43 咸丰皇帝 戊午科场案
    孔子弟子三千,谁最有钱?

    孔子弟子三千,谁最有钱?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2023-09-11 10:53 孔子 收徒授业 孔门弟子
    卖炊饼的武大郎一天能挣多少钱

    卖炊饼的武大郎一天能挣多少钱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2023-09-08 13:43 卖炊饼 武大郎
    “国博”中央厅的“头条”,竟然是它!

    “国博”中央厅的“头条”,竟然是它!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2023-09-07 11:24 国博 中央厅 花岗岩 浮雕 愚公移山
    古代公务员的父母去世,他为何被停职回家三年?

    古代公务员的父母去世,他为何被停职回家三年?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2023-09-05 13:35 古代 丧俗行为
    可叹又可爱!古代“显眼包”一个比一个“打眼”

    可叹又可爱!古代“显眼包”一个比一个“打眼”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2023-09-04 14:47 古代 显眼包
    古代孩子的开学装备来了解一下

    古代孩子的开学装备来了解一下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3-09-01 10:18 古代 开学装备
    不看镜头的李鸿章,是懂摆拍的

    不看镜头的李鸿章,是懂摆拍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2023-08-30 15:37 李鸿章 摆拍 摄影术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陈蕊
    chenrui@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