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书店遇到教堂,每一间都美若天堂
在图书馆,我们通过阅读与思考,慢慢了解世间的知识;在教堂里,我们通过赞美与祷告,开始领悟生命的奥秘。
当这两种承载人类精神的实体空间结合起来,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本期特别推荐,七家独特的教堂图书馆和书店,从加拿大、荷兰,到北京、上海,它们中历史最悠久的可追溯至700多年前。这些见证过许多世事变迁的老教堂,在建筑师的尊重与巧思下华丽转身,延展成新一代的艺文空间,继续滋养着人类的灵魂。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或许在这些地方能够得到最好的诠释。
莫尼克 • 科里维图书馆
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
眼前这幢矗立在皑皑白雪之上的建筑,造型清新别致,犹如一面迎风扬起的巨型船帆。它便是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莫尼克 • 科里维图书馆(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
图书馆前身是圣丹妮斯高原教堂(St. Denys-du-Plateau Church),这个充满活力的造型空间,最初由已故的让-玛丽 • 罗伊设计于1964年。
改造前的圣丹妮斯高原教堂
2013年,当建筑师丹 • 汉加努和利希 • 卡达斯(Dan Hanganu & Côté Leahy Cardas Architectes)主持改建工程时,出于对原有建筑的尊重,几乎所有的原始结构都被保留了下来。
为了使建筑更具流动感,建筑师将窗户上方的实心拱腹用玻璃面板取代——玻璃面板可以让每根横梁在视觉上无缝地滑动到外部钢底座上,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
建筑师在两侧加筑玻璃扩建部分,与教堂尖塔明亮的白色外表和谐地链接在一起。玻璃在白天反射太阳光,晚上则从内向外射出暖黄的灯光,创造出一种莹莹发亮的船帆在冰川间航行的美妙幻觉来。
改造后,中堂包含了图书馆的书架和阅读、工作区,而附加建筑则包含了行政办公室和社区大厅。这种分离式的设计,使得图书馆在闭馆期间,仍可以对外开放社区大厅。
据悉,图书馆是以魁北克当地的一位杰出女性儿童作家命名。这位母亲育有10个孩子,并曾以每个孩子的名义各写了一本书。
文学之家
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
文学之家(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老城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自2017年完成改建后开业,它迅速崛起成为魁北克市内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文学之家的前身威斯利教堂(Wesley Temple),始建于1848年,是魁北克市的第一座新哥特式教堂。最初作为卫理公会社区的礼拜场所,于1931年关闭。1944年,这座建筑被加拿大学院(Salle de L’Institut Canadien)所征用,并在改建后向公众开放了图书馆和音乐厅。学院于1999年关闭。
在改造中,建筑师 Chevalier Morales 在教堂外部造了一座现代感的附属建筑,以提供一个更加透明敞亮的空间入口。采用这一创新策略,主要是为了展示、补充和保护现有建筑的遗产价值,也有效避免了改变建筑的原始构成。
图书馆建筑新与旧的融合
改造后 ,几乎完全白色的图书馆里充盈着自然光线。通过一道雕塑般精美的白色螺旋楼梯,凸显了原始教堂的硕大空间感。保留下来的拱形窗户和天花板造型,与现代家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除了图书馆空间外,文学之家还拥有音乐厅、咖啡厅、临时展览空间、永久展览空间、常驻作家公寓、创作工作室、放映室、教室以及多媒体工作室。文学之家就在这样一个生动、温暖的环境中,为居民、作家和文学专业人士提供着充满灵感的空间,将文学带入生活。
多米尼加书店
Selexyz Dominicanen
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书店」的多米尼加书店(Selexyz Dominicanen),坐落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它曾经是一座始建于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天主教派别之一),由梅尔克斯+吉罗德建筑事务所(Merkz+Girod Architects)改建。
这项改建曾一举获得2007年 Lensvelt de Architect 室内设计奖。评审团这样评价道:「梅尔克斯+吉罗德建筑事务所在一座前多米尼加教堂中创建了当代书店,并保留了独特的地标性环境。教堂已经通过改建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建筑师们在堂内一侧采用黑钢搭建了一个高耸的三层架构,延伸直至教堂拱顶,用以存放书籍。这个垂直型书架,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堂空间的充分利用。其中最高的一层可以通过乘坐电梯,或精心安置于书架中的步行阶梯到达——从教堂中殿顶部的架子上望出去的景色令人振奋。
而在另一侧的店铺布局保持在较低的位置,由此在保持教堂特色的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商用面积。
尽管教堂已经为现代化使用进行了更新,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原始结构和设计元素。在教堂的后端,顾客可以抬头欣赏经过精心翻修的14世纪天花板壁画,或是在位于前唱诗班阁楼处的咖啡厅喝上一杯咖啡。
书店通过一排十字形的阅读桌向以前的教堂致敬,任何人都可以坐在那里随心翻阅放在桌上的杂志报纸。
彼得图书馆
De Petrus
一个个悬空而挂的环形灯饰,让人不禁联想到美丽的天使光环。放眼望去,书架、餐桌,不同的功能区都和谐地融入进一个大型的敞开式空间里。在这里,19世纪建筑的优雅宏伟与21世纪的简洁明亮交相辉映。
位于荷兰菲赫特镇的彼得图书馆(De Petrus),是一个同时肩负着图书馆、博物馆、餐厅、商店等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它原本是一幢建于1884年的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由荷兰 molenar & Bol & van Dillen 建筑师事务所在2018年改建而来。
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道曲线型的、凌驾于地面的夹层设计:在这个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楼层中,分布着数个学习区和会议室。它在给室内增加更多功能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教堂看上去焕然一新。
在室内,夹层分布于过道中,从而保留了教堂原始的大空间感;同时,夹层一直延伸到教堂的外部,形成了与建筑物正面相连的四个亭子的屋顶。
教堂室外空间
改造的另一大亮点是,所有书架均被置于一个轨道系统中,可以滑动到教堂的过道里,以便为举办各种规模的会议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这种灵活的空间设计,使得图书馆能随时摇身一变成为大型活动场地。
兄弟情谊书店
Waanders In de Broeren
位于荷兰兹沃尔市的兄弟情谊书店(Waanders In de Broeren),之前是一座15世纪的老教堂(Broerenkerk)。由BK Architecten 建筑公司在2013年翻修成一家书店。
从项目的最初设计到整个施工过程,建筑师对于教堂的改造理念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一切在尊重教堂原址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新建的三个楼层被放置在教堂侧翼方位的柱子之间,至于中央空间之外。
这些楼层的建造与教堂本身的建筑无关。也就是说,在未来,增加的楼层可以在不拆除老建筑的情况下被拆除。」
通过此举,建筑师成功地设计出了一种可持续的、同时又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改建建筑来。
书店内设有咖啡馆,在教堂彩绘玻璃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美丽。书店会定期举办讲座、音乐会、以及展览。
模范书局 • 诗空间
我们将目光转回国内,在北京的文艺聚集地杨梅竹斜街,有一家开在民国教堂里的独立书店「模范书局 • 诗空间」,是许多文青的打卡之地。
教堂外,中式的青砖灰瓦与哥特式立面相映成趣;而走进堂内,中式木雕和欧式穹顶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这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建筑,令人看了心生赞叹。
教堂穹顶
这里曾经是中华圣公会教堂,由英籍主教史嘉乐在1907年雇佣北京工匠建造,时为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建国以后,它曾被改建为企业库房、办公场所等,一度被闲置。
2014年,姜寻、邢娜夫妇在这座教堂里创办了模范书局。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教堂改建书店的先例。改建工程在恢复老建筑原貌的宗旨下进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空间结构。
比如,他们曾特地找来旧照片,按照片里的样子将墙壁刷回黄褐色;安放书架时,和墙壁、立柱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破坏文物;教堂内不能使用电焊,工人们就将所有材料在外完成组装后再搬进来。
原来洗礼池的位置,被设计成举办活动的舞台;再往里走,是供应茶和咖啡的吧台,吧台后面的环形书架上摆放着精品书目。
模范书局 • 诗空间主要经营古典文史、诗歌、艺术类书籍和作家签名书。
此外,读者可以在书店里欣赏到姜寻先生的古雕版藏品,还有全套的雕版印刷机器可供体验。店内左侧设有文创产品区,右侧则陈列着古代活字印刷术的装置——活字为「模」,盛器为「范」,这便是书局名字的由来。
思南书局诗歌店
Shanghai Sinan Books
2019年,12月底刚刚开张的上海思南书局诗歌店,坐落于法租界一座东正教堂旧址里。据悉,这是目前全上海最大最全面的专业诗歌书店,向读者提供1000册不同语言的诗集。
思南书局诗歌店的前身圣尼古拉斯教堂,落成于1932年。和许多命运多舛的老建筑一样,在几十年间它曾先后成为办公室、工厂、仓库、食堂等,最后被闲置。
改造后的诗歌店面积达388平米,高9.9米,由建筑师俞挺率领团队 Wutopia Lab 设计,30个工人在80天内建造而成。
在改造中,建筑师致力于将各个年代的加建、搭建去除,使建筑显现其原始形象。比如,将主殿的钢结构夹层拆除,露出精美的穹顶,使主殿的高大空间得以恢复;尽可能地追溯建筑最初所用的材料,比如柱子、花饰、墙面以及地坪等。
出于文物保护,教堂的墙壁、天顶不可变动,于是建筑师萌发了「Church in church」的设计理念,即用钢铁制成的书架,在旧建筑中搭建出一个有着独立结构体系的新建筑来。
「书架的隔板和立档,都是全焊接钢板网格结构体系的一部分。它们焊接在一起,彼此作用形成一个巨大钢铁书架,构建了建筑里的建筑:钢铁的诗歌书店。书架没有背板,穹顶的光线被过滤后依然可以洒入书店。」
建筑师透过书架缝隙,隐隐约约向观众显露出这幢建筑从1932年至今,在不同年代留下的痕迹,从而使得钢铁新书店和砖石老教堂成为全新的一体。
位于东西两侧的原搭建建筑被改建成了咖啡馆。设计师启用温馨的巧克力色,与银色书店构成了很好的对比与烘托。
咖啡馆一侧的历史墙体恢复
(图片来源艺术与设计)
在新冠病毒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多所方舱医院的建设让人在惊讶于其速度的同时,看到了建筑的另一面。事实上,世界各地也有一些针对传染病治疗而建造的建筑
在新冠病毒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多所方舱医院的建设让人在惊讶于其速度的同时,看到了建筑的另一面。实际上,历史上不少医院建筑因为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而被视为文化遗产。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正在举办“MAD建筑事务所:MAD X”永久馆藏展览,展览呈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永久馆藏的10件MAD建筑事务所代表性建筑作品模型
建筑可以称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方式,互不雷同,正如不同的文明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一样。人们不仅仅为了生存而构筑栖身的场所,他们也在按照美的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法国巴黎以其浓郁的艺术氛围闻名于世,这里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美术馆,即使走在街头,也会在不经意间偶遇令人惊喜的街头艺术。巴黎13区近十年来邀请数十位艺术家为建筑物外墙作画,颇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