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听艺术门类中,纪录片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观照社会,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国际传播价值,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展现形象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佳作频出。《领航》《征程》《加油!新时代》等纪录片阐释新思想、礼赞新征程、讴歌新时代;《荣宝斋》《“字”从遇见你》《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等用东方美学影像传递文化自信,呈现中华文明的温度和厚度;《中国:野生动物家园》《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生态秘境》等不断创新科普功能与人文情怀的纪实表达,展现科学之美;《飞越冰雪线》《跨越》采用长时间纪实跟拍,讲述北京冬奥会故事;《端牢中国饭碗》《村庄十年》等作品小中见大,呈现中国乡村的历史性变迁;《我和我的新时代》《这十年》等纪录片书写普通人与国家和时代同行的记忆,展现出理想、坚守、成长等多彩姿态。
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国产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应进一步聚焦题材、内容、形式、传播的创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拍什么样的纪录片?首先要注重选题资源开掘的多样性。近年来考古、非遗、美食纪录片构成了地方性纪录片选题的主要方向,但题材扎堆往往造成创作模式趋同、良莠不齐。相比之下,反映新时代发展的社会纪实类纪录片还不够丰富,应加大挖掘力度,让当代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多姿多彩。
强化纪录片生产的品牌意识、传播意识和规划意识。当下,各网络平台加入创制,纪录片受众需求发生重要变化。在此背景下,要不断创新纪录片的内容模式和传播形态。制作机构和地方广电媒体要对纪录片生产进行长期规划,在选题方向、资源整合、队伍建设和产业运营等方面主动谋篇布局。
以融媒体思维拓宽纪录片生产与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创作者具有丰富经验,其传播观念应积极适应融媒体环境,从创意到创作、传播,都需要贯穿新媒体思维,推动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新发展。
进一步发挥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优势。纪录片承担着在国际交流中真实展现中国形象、有效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重大课题。既要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平台、细分国际受众,也要积极拓展题材的维度与视野,加强国际化叙事表达,丰富激发受众情感共鸣的主题内容,增强国际传播实效。
今天的记录是明天的档案。期待广大纪录片人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讲好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留下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