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剧种是中华戏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地域精神。然而,诸多地方剧种面临传承断代、观众流失的挑战,成为濒危剧种,急需社会关注、政策扶持与人才接力,方能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延续民族艺术的光彩。
恒乐社在南宁邕州剧场演出 宋延康 摄
村口空地就是恒乐社的演出舞台 谢佩霞 摄
夏日的桂西北,花红柳绿,芒果飘香。田东县祥周镇仑圩村,丰收在望的村民抓紧农忙前的闲暇,看戏排戏,不亦乐乎。在这里,有一个唱了117年的乡村剧社。这个名为恒乐社的“乡野梨园”,用一代代人的坚守,让邕剧等濒危剧种生生不息。
“一个乡村文艺社团,坚守一百多年,一代代传承下来”
6月1日,恒乐社在排练改编自《三国演义》的邕剧《三气周瑜》,因故事生动、家喻户晓,已被排演多次。参加演出的恒乐社成员均为仑圩和周边村子的村民。恒乐社成员罗建善说:“《三气周瑜》《错赠袍》《平贵别窑》是我们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已经好多年了。白天做工,晚上吃完饭后,大家就聚在一起排练。排练的、看戏的、纳凉的,都非常开心。”
仑圩村始建于明代,是田东县古圩镇之一。据记载,1908年,邕剧艺人黄少金到仑圩教戏,仑圩人岑世文向黄少金学习邕剧唱腔及表演程式,学成之后便组织成立了当地第一个戏班——恒乐社。“邕剧在仑圩传承已至第七代,成员都是普通村民。”黄丽娟是田东邕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恒乐社负责人,也是邕剧在仑圩村的第七代传承人。
文物由上至下为:春秋战国时期单耳陶罐。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清透雕鸟纹白玉挂件。中国海盐博物馆藏唐黄釉绞胎碗。扬州博物馆藏元铜爵杯。中国海盐博物馆藏明祭兰釉蒜头瓶。
炎炎夏日 正是亲近大自然的好时间 今天为你定制一趟旅行 自然风光与人文知识兼得 在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中 畅游山水 77米长卷带你畅游金沙江 金沙江上下两游山
龙泉女铸剑大师程建芬以非遗技艺再现龙泉剑刚柔并济的工艺精髓(资料图片)近年来,游戏这一新兴数字产品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
良渚文化玉纺轮“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中展出的船只模型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供图明代镂空金耳坠动脉影摄西晋青瓷堆塑罐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供图唐代双鸾纹葵花形铜镜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供图“人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带来的人物造型艺术表演“出画入戏·复活《唐宫仕女图——捣练图》”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宋赵昌(传)《写生蛱蝶图》卷局部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局部清郎世宁《十骏图·万吉骦》轴宋陈居中《四羊图》页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王建南展览: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
纸上山水含笑,墨间花鸟传情。5月13日,“画坛问道——闻立圣中国画学术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揭幕,90余幅充满中国风情的画作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