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至25日,由孔夫子旧书网主办的“历史的见证”民间红色文献收藏展,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正式亮相。本次展出的千余件红色文献作品主要来自于民间,这些展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富强的历史见证和珍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顾红色文本、缅怀烈士先辈,才能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在新时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据了解,此次“历史的见证”民间红色文献收藏展,首次出现“共产党”“共产主义”音译的《西国近事汇编》、首次提及“马克思”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和《大同学》单行本、新文化运动标志刊物《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刊物《共产党》等社会主义思想早期发展的重要刊物。可以见到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等,还有难得一见的1938年特藏纪念版《鲁迅全集》等罕见展品。此外,还有本次展览的特色文献——老百姓自发传唱的各类字书、唱本、歌曲、戏曲、小说等,这些图书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时代现场,反映了百姓心声。
据孔夫子旧书网主办人赵爱军介绍,本次红色文献展,孔夫子旧书网从万余件藏品中精心选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珍品,按照主题和时间线索,共分为“星火燎原——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伟大道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百姓心向共产党——社会各界的心声”三个单元,力图较为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过程。
“星火燎原——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中国近现代出版有关马列主义的著作,以及中国学者对马列主义学习、研究和探索的著作。这些展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传播和信仰马列主义的过程,有力地证实了马列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其中,《万国公报》第121期于光绪25年,即1899年出版,刊载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译,华士蔡尔康属文”的《大同学》一文,提及了马克思的名字以及《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连载在《万国公报》第121至124期的此文受到刊物大力推介,同期还出版了《大同学》的单行本,这是最早出现马克思译名的著作。在展示的多种版本《共产党宣言》中,还有1920年中国最早以正式出版物形式发行的陈望道译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毅然结束在日本的留学返回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一书译稿终于完成,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于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清末,北京自行车数量有限,人们更多地视之为一种新鲜玩意儿,而非寻常的代步工具。清末民初,骑自行车在北京成为一种风尚。1922年溥仪大婚,他的堂弟溥佳就送了一辆自行车作为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