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

2017-04-14 14:05:44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近期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文化类节目的“火爆”从何而来,因何而成,又将走向何方?

《中国诗词大会》:记忆本身不是可耻的事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春节后,网络上关于此节目的讨论陡升,不仅武亦姝等选手变身“网红”,点评嘉宾们受人关注,就连以往总是被人调侃的主持人董卿,也因其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深厚文学修养,引来网友惊呼“不认识了”。节目累计吸引了超过4亿次的观众观看,一时间收视堪比娱乐真人秀。

节目点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对此并不觉得意外。她提到一则旧闻,2016年初,有人在微博上出题:“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找网友续对,短短三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了三百万,并引发了巨大的接诗热潮,“我从那件事知道,中国人的诗心是没有死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另一位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提到了诗词的大众化特点。“只要是中国人,不论你会背多少诗,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有诗词记忆的。幼儿园至少都接触过‘鹅鹅鹅’,接触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国诗词大会》很容易唤醒我们的成长记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共鸣。”

在蒙曼看来,“唤醒成长记忆”,也正是这档文化节目能够引发关注的关键点。“这是打情怀牌,而不是知识牌。”蒙曼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它找到这样一个点,我不考你难题,我帮你去回忆你在五岁的时候、十岁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曾经背过的那些诗,有过的那些感触。其实帮你回忆的,除了诗词,还有童年、少年、青年,这样一种混杂的感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对诗词的走红保持了一份警惕。“咱不能有了诗词大会,就说诗词教育比别的任何教育都更重要,把我惹急了,咱明天再办一个散文大会,后天再办一个戏剧大会,大后天再办一个小说大会。诗词火了,但在日常的国民基础教育序列中,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郦波看来,诗词大会的任务,仅止于唤醒、影响大众学习诗词的热情。真正的诗词学习在生活中。“文人、士大夫写诗写词,山野村夫也可以去学习。苏东坡就有很多布衣之交、方外之交,他们也经常有诗词游戏之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见字如面》:绝非为了怀旧

用书信打开历史,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读懂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和心灵。在总导演关正文看来,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

关正文表示,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相比虚构类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因为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饱含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在总导演关正文看来,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很多来自名人或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携带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可以为人们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尽管手写书信的传统悄然逝去,但是书信文化并没有消失。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但关正文说,节目的初衷并不是想恢复文书信件的书写,而是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书信这个载体它所承载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内涵是节目希望能够在这个时代依旧有所保留的,这才是我们的初衷。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这些都可成书信的一种形式,甚至百年之后可以成文物,成为这代人生活的一个体现。”

《朗读者》: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何获得好口碑?

三档节目根本在当下电视环境中处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各成一体,根本没有什么趋势可言,而相继火爆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它们确实很火,但别把它们神化了。其实,三档“文化类”节目火爆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优化了人们的时间,提升了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对于时间的使用效率。

冷静来看,“清流”也好,“逆袭”也好,都是时机使然。这些节目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为何火爆屏幕?

从过去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知识教育、到趣味性的开掘、到现在故事的讲述乃至情怀的抒发,可以说,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共鸣与痛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它不仅是书本里的知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