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钢铁侠》及其续作成为这一模式的开始。《钢铁侠》系列看似只是传统的续集电影,但在两部电影的片尾“彩蛋”中,都展现了某些与电影主线叙事无关(“神盾局”特工与雷神索尔)的线索。在“漫威”电影宇宙的建构中,这些“彩蛋”成为主动与消费者展开沟通的关键中介。果然,经不住诱惑的消费者试图在通常不超过10秒的片尾视频中搜寻信息,并像带着“家庭作业”的孩童一样将这一活动带出了影院:他们在属于私人的时间里努力将“彩蛋”与电影官方发布的新闻、主创人员在社交媒介中流出的只言片语乃至来源不明的谣言相联系,试图将这些媒介碎片拼凑成有用的文本。
正是以消费者作为纽带,“漫威”影业顺利地将两个情节上独立,但故事内部相互勾连的系列电影——《钢铁侠》和《雷神》连接起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漫威”将旗下多名主要角色拍成系列电影的同时,在2012年推出了一部多个主角共聚一堂的超级电影《复仇者联盟》。时至今日,就连巨无霸性质的《复联》都已完成了第三部续集,并史无前例地将67名主要角色容纳在一部电影当中。在这个空间拓展和人口激增的过程中,不同主角、不同故事的世界之间相互勾连、互为“彩蛋”,而观众需要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庞杂,留给他们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多,而他们也越来越沉迷于这个媒介生产者创造的游戏当中。观众在互联网空间中相互交换信息,同半推半就的出品方进行模棱两可的交流,仔细地辨认每一块媒介碎片。在这个过程中,“漫威”隐蔽地完成了将观众的消费过程从电影院向互联网迁移的“壮举”:事实上,早在电影上映前的半年时间,当观众第一次在社交网络上为《复联3》的首支预告片疯狂点击与讨论,并陷入与官方之间的“剧透”游戏之时,《复联3》的票房成绩就早已失去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