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观察页面 > 正文

数字化时代,纸书路在何方 它会消失吗?(3)

2019-05-24 10:16:1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皮尔森指出,“书籍并不是被动的管道”,书籍的三维实体与物理特征都能影响到读者如何接受其中承载的内容,“书籍本身就有作为艺术品的潜力”。不同版本的书籍能带给读者不同的观感和手感。诚然,精简版和豪华精装版的书籍阅读起来,在体验上当然还是会有细微差别的。文本的“表现形式”究竟会给读者的感知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令现代文本学者感兴趣的话题。20世纪后期的新西兰书目学家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更是影响了许多当代学者,大家开始关注书籍整体的重要性,而不仅是书籍所承载的文本。

古埃及的书籍大多抄写在莎草纸上,中国最早的书籍则有简牍和帛书,以及后来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它们大多以“手卷”的方式存在。与东方书籍相较,西方书籍的装帧有着不同的传统,它源自近东以及中东地区的古抄本:将书页折叠起来,缝制成册。一直到现在,西方书籍呈现出的都是传统的“册子本”的模样——这是因为“册子本”易带易用,使用起来方便又舒服,至今没有其他的书籍样式能够取代它。

“册子本”长久的魅力也体现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书籍外观和手感的关注。一本成功的书籍必定是各种设计因素的成功组合,字体是不是清晰可辨、页面布局和排版是不是令人读起来舒服、产品的大小和形状是不是容易打开和翻阅……书的形态以某种方式微妙地影响着阅读。事实上,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恐怕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

对一本实物的书籍,人们无论是进行书写、涂鸦、修改、珍藏还是销毁,都将锻造出每本书独特的历史,它构成了人类交流史与艺术设计史的一部分,这是电子书籍缺乏的特质。总而言之,当书籍作为“实物”而存在时,它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作为“文本”存在的书籍则可以有各种替代品。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