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王伟强:论乡村规划的适宜技术

2017-10-31 17:30:0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王伟强:论乡村规划的适宜技术

乡村建设的明星效应、大师效应和名人效应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带有外来基因的设计破坏了古村的主体,使乡村沦为建筑师个人意志的秀场。当然,持褒扬态度的评论也很多。这些讨论使得我们回到对乡村建设本身是什么的思考。

清末民初,中国乡村就在建设,后来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国乡村改革的进程。回顾先贤乡村改革的活动我们会发现,乡村建设实际是一种社会建设和社会运动,而不完全是一种建筑师或者是现成环境的改造,现成环境的改造应该成为社会变革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助推器。但由于农村的落后、公共服务的缺失、公共财政积累的缺乏、一盘散沙的结构状态,乡村建设应考虑可持续,我把这类方法叫做affordable technique,适宜性技术,我们要给出农民买得起、用得起、建造得起,在运行和管理上能节约成本的策略。不仅是有技术,甚至要有技巧来推动乡村建设。

第一,文化艺术植入。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当代艺术粟宪庭,他带着当时还没有成名的一些人在圆明园村安家落户,圆明园村发展起来后他们又搬到宋庄。尽管这样的介入方式本身跟农村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在寻求一个便宜的场所,但是他们把资金和信息带来,实际上改变了乡村。宋庄村委会自己都建造了规模庞大的美术馆,可见这个村的产业模式和社会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渠岩在许村开了许村国际艺术中心,每两年做一次国际艺术节。因为他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国内外大量艺术家都到这里来做展览、做讲座、做演出,与村民互动,对这个村子的改变也很大。

王伟强:论乡村规划的适宜技术

我认为这种方式,从宽容和包容的角度来说,由于在中国乡村无论是资本、人力还是其他要素都在流失,只要有人进来,无论你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知道这些年城市中产阶层下乡的很多,针对这种趋势,如果国家政策和制度方面引导得好,可能是未来中国乡村的一个出路。我想如果将来我们能实现农民自由进城、市民自由下乡,财产制度、权利法律地位都得到保障,中国乡村就能得到发展。

第二,市民下乡与自然教育。2007年,娄永琪老师和上海的领导谈合作,当时他的出发点可能也很简单,他是做工业设计的,希望对村子的街区环境、空间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但是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农商结合、农旅结合,周末城市家庭带着孩子来进行自然教育、农业教育,甚至亲子游。另一位朱胜萱则是在莫干山做民宿,但是人们住进来以后能做些什么呢?于是他又开展农耕、休闲、演出、健身、亲子同书屋、有教育等种种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新型结构体系技术。我国的结构技术、建造技术是缺位的,在乡村,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去探讨新型的结构体系,来建设住宅。谢英俊老师主要研究轻钢结构在农村的运用。轻钢结构体系相比钢结构来说便宜很多,同时建造快、全民参与、成本低、可回收,也可以和木建筑相结合。他在汶川、台湾等地去推广运用这一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香港建筑师朱竟翔探讨如何把轻钢结构用在民居、特别是乡村木建筑上,还提出了复合建筑系统,他得到香港慈善基金会的支持,去中国西部援建小学。

第四,乡土建筑与营造。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清华大学的李晓东教授在丽江做的“村落园”小学,外墙材料选用石头、木构,甚至运用一些水,空间方式与当地是相一致,但建筑形式却有着全新的探讨。他在福建和平县做的桥上书屋也很受好评。经过考察,他认为这个村子缺少公共空间,就在两个土楼之间建了一座桥,桥的内部有内容,孩子们可以在这儿上课接受教育。桥本身是钢结构,但表皮制作采用的是竹子、竹条和玻璃等材料。

第五,地方材料和工艺。举两个竹建筑的例子。华黎在武夷山做了一个竹制品厂,将竹子作为材料要素来设计。陈浩如在临安做的猪圈,被笑称为“五星级豪华猪圈”,用的是大跨度的竹结构。

第六,因地制宜的住宅建造。对农民住房的庭院改造、建筑改造、立面改造、绿化改造,应该制作成一个改造菜单,让农民参与讨论:我们有这么多改造选项,你想选哪些?你的财力能够负担哪些?最后用农民可参与性的改造方式来做。另外,改造农村住宅可以根据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家庭以院落为中心的方式去做。

第七,适宜技术的基础设施。乡村建设要选择可负担的、低成本的、适宜的生态技术和建设方式已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友好和修复,包括土地节约利用,形成种植、养殖、沼气等生态农业循环链,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清洁能源的使用,生态化道路的设计等。保存乡村和自然的比例关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认识到乡村建成环境的改造仅仅是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它必须和产业组织、社会组织、产业经济帮扶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建设,需要通过培养人才与组织、扩大公共积累、培养农民的自觉力才能打造一个可持续的一个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论坛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