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有一种生物名为“狌狌”,据书中记载,它长得像猕猴,但是有一对白耳朵,有时伏地爬行,有时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这种本无神力的生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印象,是因为《山海经》告诉我们,吃它的肉就能跑得很快。
在现在有关神话与妖魔的电视剧和小说里,九尾狐的改编十分多元化。而有关于九尾狐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上古奇书《山海经》。里面记载:又东三百里,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国,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银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南山经里说,九尾狐能吃人,人也能吃九尾狐,而且,人吃了九尾狐的肉,还能消灾辟邪。人与狐的关系,相当于吃与被吃而已。不过记载里还谈到,九尾狐成就了“大禹”与“涂山氏”的佳缘,成为中国古书中出现的最早的“婚姻中介”。九尾狐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三次,后来成为祥瑞和子孙繁荣的象征。
九尾狐(明朝·胡文焕《山海经图》)
九尾狐,刘力文《山海兽》
因为人格化的欲望,人们创造了许多神兽和妖怪
蒙昧时期的人类还没有把自身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认为自身与自然是等同的,以至于他们推己及物,认为自然万物同样拥有和自己一样的生命、意志、情感甚至灵魂,于是将万物拟人化或人格化。
然后,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兽和妖怪。上古神话传说与原始宗教可以说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原始人灵魂观念和神灵观念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人类超脱了自身生理本能的束缚,给其想象添上了超自然的羽翼。《山海经》中神祇的形象,好多是人与自然界动物的错综拼接。
从从,刘力文《山海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