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迎新也是公益的体现。比如,居民们会自动打扫街道胡同,那时候一个院子一个水龙头,都是置放在露天的,大家使桶或盆接水后有遗洒,所以入九之后,水管子周围有厚厚的积冰,腊月二十三,大家会找镐头刨掉,怕除夕夜有喝高了的到这里摔倒。
除夕夜,有些商家找到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让他们去送财神爷,孩子们大街小巷寻找除夕仍旧不歇业的商铺和有钱的人家,挨个敲门,还喊着:“大爷大奶奶,开门,给您送财神来啦——”这时候大家都会开门,掏钱请财神。初四晚上,商家又让这些儿童挨门挨户塞名片,说是名片,就是小广告,商家借此延揽顾客。有时候,纸片把门缝都塞严了,后到的孩子们,干脆把纸片放门外台阶上,一刮风,纸片在胡同里到处飞。
早先过春节,先是除夕夜放“花炮”,断断续续放到正月十二,然后过渡到“花灯”。这个“花炮”可不是简单地听个响儿的“鞭炮”,“炮”是最低一级的游戏,高级享乐是“花”。“花”的成本昂贵,“炮”就是草纸包裹火药。新年子时来临那一会,满城都是鞭炮声,之后就安静下来。初一开始,满城都放“花”。老北京的花炮,可以说是争奇斗艳,不过,真正制作精美的花炮,还是属于紫禁城。当年我住在同仁堂岳家的沙滩院落里,听老人们说过花炮的奇异。老北京有“花炮作”,是当时类似“官办”的机构,对花炮的研究登峰造极,现在已经失传。
老北京的“花炮”,在晚清时最风光。“花炮作”的头儿,慈禧赏六品。慈禧那时候,最著名的“花炮”是“九层楼”,一共九个花盒依次冲向空中,每一个展开,都是一出京戏场景,当第一个花盒徐徐下落至地面一丈处,下一个花盒冲向天空,又一出戏展开,一共九出戏,蔚为大观。“花炮作”的精心制作,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花炮作”的头领一个正月里所得赏银,够家里两年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