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首尔大学荣休哲学教授金丽寿则从哲学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最佳文化综合体”概念。他指出:“最佳文化综合需要我们追求真理、追求客观性,不能依靠相对主义。最佳文化综合体的概念也必然会经历修改、拓展、进化的过程,这种进步的过程是线性联系的,是不规则螺旋上升的过程。”
“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永远是互相联系的,文学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建德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放经历,阐释了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他表示:“中国文化在跟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不断改变,中国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开放的文学史。”在他看来,以翻译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中国文化在唤醒民族独立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新的文学必将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代表一种新的中国文化上开放的精神。”他补充道。
在全球化加快的时代,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人文之间的交流桥梁。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创意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道维勒认为“人类价值观的共同体”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广泛的、共同的意识和协议,总体框架包括一系列普遍共享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跨越了所有的文明和文化,提出了基本的社会行为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形式、内容和身份。”他说。
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类型文明所构成的共同体,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均有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释。阿塞拜疆科学院文学所亚洲文学关系研究室主任阿玛德夫·班迪尔汗表示:“人类新的未来是区域人类主义、伦理、审美行为。每个国家文化因素让它更接近世界文化,跨文化让各个民族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8年10月18日,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包含开幕式、全体大会、6场并行主题论坛、高端对话、闭幕式等系列活动。
2018年10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与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以“当文化遇见科技”为主题的世纪文化对话论坛。面对科技的爆炸,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究竟是机遇还是阻碍?传统文化又当以何种姿态与未来相处?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事物,这部分人他们要求产品要有文化底蕴,要有收藏价值,他们更期待健康和品味的生活方式,品茗,收藏,成为了他们日常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湖南大学岳麓中华书画研究院成立六周年之际,书画院举行了湘楚文化艺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