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校长魏查理则从中国和印度的佛教关系阐释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采用了印度的佛学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接受了佛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表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发表了主题为《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处》的主题演讲,他呼吁:“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促进人类和谐共处,首先有宏观的全球视野和恰当全局定位;其次要抓住重点;最后还要考虑领域和方法的多样。”
“中华传统文化的‘和’,是最具有普世性的一个词。”国务院参事忽培元表示说。通过引用《肖申克的救赎》和《圣经》中的故事,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呼唤,一个文化的觉醒,一个人类共同面对现实,走到繁荣的重要文化命题。”
以中国的比较文学为例,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伟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全球视野的结构转向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比较文学任重而道远,首先应该继续加强与国际比较文学与理论界的交流与对话;其次,要继续加强东方文化文学内部的沟通与对话;最后,要让真正具有多样性特征的世界文学阅读模式成为现实。”
哲学、伦理学和文学视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基于当下国际政治关系局面提出的协调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劳动辩证法和劳动历史观以及中国传统的和合哲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正义、和合和仁爱的伦理价值,勾画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伦理愿景,也指明了实现伦理愿景的途径和方式。
2018年10月18日,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包含开幕式、全体大会、6场并行主题论坛、高端对话、闭幕式等系列活动。
2018年10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与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以“当文化遇见科技”为主题的世纪文化对话论坛。面对科技的爆炸,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究竟是机遇还是阻碍?传统文化又当以何种姿态与未来相处?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事物,这部分人他们要求产品要有文化底蕴,要有收藏价值,他们更期待健康和品味的生活方式,品茗,收藏,成为了他们日常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湖南大学岳麓中华书画研究院成立六周年之际,书画院举行了湘楚文化艺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