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天祭祖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的一种方法,是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国泰民安。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河北《深泽县志》记载:“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意思是说,冬至祭祖、拜谒尊长,要像过元旦一样举行隆重的仪式。
潮汕地区民谚云:“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2、南吃汤圆北吃饺子
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这是人们熟知的冬至习俗。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称汤团,“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在浙江台州,擂圆是冬至时节的重头戏,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此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适逢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非常难过,便吩咐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的习俗,连带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3、敬献鞋袜,九九开数
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言:“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
在古代,妇女有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的习俗。
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寓意“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冬至一到,意味着进入数九天,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民间歌谣便是九九八十一天间季节气候的生动反映。
最近流传出,金字塔是近代用混凝土建造的说法。随着俄罗斯制作的一部纪录片——《福缅科:历史发明家》在网上的广泛传播,这种说法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让金字塔的建造更加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