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梧桐树旁沉默却生动的建筑,是属于上海的动人之处。它们经历风云,见证时光,它们是历史,是现在,沉淀出城市的灵魂。
威海路420号,一幢百年巴洛克式建筑,曾经的邱氏住宅,修复后的查公馆,对外开放已二月有余。这座被完美修复,带来时代交错震撼的建筑,为了纪念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始人查济民先生,而被重新命名。当人们因为查公馆,开始探寻查济民,才发现,这位已经故去的鸿商巨贾,有着不为人所熟知却熠熠生辉的传奇故事,有着跨越世纪仍能激荡人心的家国情怀。
第一篇章 实业救国
“要做国门之子,不做亡国奴”
“过去百年间,那一代代乱世中的企业家,竟是如此的英勇。”作家吴晓波在其著作序言中曾如是称。
当时光回溯至那个山河飘摇的年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有些被遗忘的片段,再次清晰,再次让我们动容。
1937年,冒着日军炮火的轰炸,只有24岁的查济民,正押运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仅剩的100多台织布机退往大后方。那是今人难以想象的险途,有连天的战火和长江的巨风大浪,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最终,查济民到达重庆,“民族纺织工业最后一点家底”得以保存。
查济民,1914年出生于海宁袁花镇大坟头(今袁花镇新袁村)。海宁查氏,一个被写入书本的书香望族,清代大诗人查慎行、原名查良铮的诗人穆旦,以及作家金庸(查良镛)都来自海宁查氏一脉。
在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家族,“济民”这个名字应该带着长辈的厚望,也成为了查济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