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玉作为中华灿烂文明中的奇葩,自八千年延续至今,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写到,“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详焉,则凡民族之所往反,与文化之所递嬗,将皆得于是征之。”
商代晚期玉龙(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中国人喜欢玉,不仅是因为玉的美丽和外在价值,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在文化和道德属性:玉是君子德行的参照物,玉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物质载体,玉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表现形式。
八千年来,玉的功能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远在新石器时期,比如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里出土的玉器表明,玉器更多地承载着通神与祭祀的功能,与“巫”紧密相关——“巫以玉事神”。西周之后,随着玉器使用的更加广泛而逐渐“祛魅”,玉的内在涵义跟君子的德行和国家的礼制联系在一起。孙庆伟教授曾提出,“洞察周代的德和君子,则可知玉是周代主流社会主导思想的载体和象征物”。从周开始到汉代,玉德的概念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东周时期的管子、孔子、荀子,汉代的许慎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解。
孔子论玉之十一德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三星”之光,闪耀在中华文明版图的西南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6个新祭祀坑重大考古发现引人瞩目。在距博物馆约2公里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大棚里,许多新器物的出土,令考古人员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