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首尾呼应,敷陈其义。可以说,“君子”概念高度浓缩了儒家学说的价值旨趣,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文化的更新。
核心要义:为人求本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一)人性本善。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是非无定、进退失据、秩序崩溃、祸乱连绵。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他由“人之所缺”想到“人之所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二)行事在仁。“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的道理尽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因此,林语堂认为只要从“仁”行事,就是“君子之道”。孔子以“仁者”情怀,借助对话的方式一步一步驱散了光怪陆离的复杂要素,澄清了社会混乱的真正原因,寻到了“君子人格”的基本原理。此后,孟子的“仁义”、朱熹的“仁生”、康有为的“仁本”、谭嗣同的“仁通”,都是围绕孔子的“仁爱”推展开来的。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
传统中国是礼俗大国,古人待人接物、社交往来等过程中也都遵循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社交礼仪。社交礼也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互动中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关系到社会成员在相见、相识、往来等一系列交际场合所遵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是交际双方能够和谐顺利交往的重要开端。同时,社交礼伴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传承演变,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文化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并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交形态和文化观念。
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有一组《读山海经》诗,其中第一首提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里的《周王传》指的是《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讲述周穆王西行的一部志怪小说;而《山海图》说的就是《山海经》之图像。诗人时而泛读《穆天子传》,时而浏览《山海经图》,觉得自己在俯仰之际,宇宙已全在视角之内,内心不禁感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呢!
近日,“1400年多前的炒鸡蛋”登上热搜,古今菜式的联通让人讶异。提起炒鸡蛋,国人最熟知的当属西红柿炒鸡蛋。有意思的是,西红柿与鸡蛋的历史远不如炒鸡蛋历史悠久,西红柿与鸡蛋在饭桌上的相遇跨越古今,中间隔了千余年。
在《西游记》研究中,关于猪八戒形象来源问题的探讨,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以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为基础,认为猪八戒来自印度佛经故事中的“金色猪”;另一种观点是以明代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为基础,认为猪八戒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河伯”。这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各有其理,但无论哪一说,同时置于杂剧《西游记》和小说《西游记》中,都不能得到通证。像某些学者认定孙悟空为无支祁与哈奴曼二者兼而有之的“混血猴”那样,认定猪八戒为金色猪与河伯(封豕)二者兼而有之的“混血猪”,又明显不符合杂剧与小说中猪八戒的具体形象。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二者的关系如何看待,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21个省区市,“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过30年游历考察,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梁启超称赞其“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真实为基础”。《徐霞客游记》以文学兼容地理,为时人及后人,提供了一部在大地山川自然领域,至今不可复得的审美杰作。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那么,你知道在中国古代,由谁来传达春耕的信号吗?春耕期间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历史上,农业耕种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