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著名的摄影师海达·莫理循在即将离开北京时,拍下了交通繁忙的前门大街。
虽然自行车初入北京时,骑车人不算多,但是政府及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违警律》中,第27条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1928年后,北京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工作由市公用局管理,并规定:“自行车要车件应求完备,车上应安置手铃,一车不准两人共乘,前后轮至少须装设一制动器,其制动力以能于车下坡时制止车之下行为标准,于日落后黎明前行驶,须于车前悬白光灯一盏,车后装置红色反光石一块。”
民国时期,自行车已成为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交通工具。据1934年出版的《北平市商会会员录》中《北平市车业同业公会会员表》记载,当时北京有汽车行75家,马车行12家,皮车行28家,自行车行32家。资料中对自行车行的商号名称、经理姓名、地址、店员人数和电话都有详细记录。
民初,一人一边骑车,手里还推着一辆自行车,车技了得。
民国年间,一个北京人骑在自行车上歇脚。
原标题:专家指南:中国瓷器年款扫盲帖 通过此文,佳士得伦敦专家何玉清 (Kate Hunt)与我们分享鉴赏中国瓷器年款的入门知识,指引藏家解读年款背后的皇帝及朝代,以及如何分辨“仿款”及假年款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