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鲸有这么多显著特征,为何鲲却一个都没占到?形容鲲体型大的词儿,鲸倒是都占了一样的,比如诗词里常用的“长鲸”、“横波”、“修鳞”等等?有没有可能,鲲并不是建立在对鲸的认识上诞生的神话动物,反而是鲸的体型庞大,恰好符合了人们对鲲的想象,由此二者的形象才逐渐合并。
逻辑是不是有点绕?简单说,就是先想出鲲,再认识了鲸,于是把鲸朝鲲上靠;而不是先认识鲸,再想象有一种巨鲸名叫鲲。
其实,“鲲”字原意并不是大鱼,而是鱼子,包括小鱼和鱼卵。庄子强调鲲有几千里长,几千里宽,其实是为了突出鹏的巨大。可以充塞北海的大鱼,不过是一颗待孵化的鱼卵,等到它化为鹏的那一刻,才展示出自己真正的体型和力量,由此来强调《逍遥游》提出的“小大之辩”,嘲讽斥䳛(yàn)之辈。
当然,鲲鹏神话的魅力不止于此,在文字背后,还有许多学者的思想在激烈交锋。鲲可以是天上的龙星,水里的海神,羽渊里死神的魅影,洋面上季风激起的巨浪……
而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正是它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1.张克峰,张晓红:《中国古代文学中“鲸”意象的多重意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第2期
2.李锋:《中“鲲”意象的象征和反讽意义》,《理论月刊》,2011年第6期
3.陶长军:《“鲲”字商兑》,《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4.刘勤:《由鲲鹏神话论及鱼鸟互化运动图式》,《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6.《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2年
7.《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
8.《太平御览》,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影印版
预约入园、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宝,展位上“今日已消毒”的标志也比比皆是……正在朝阳公园举办的2020北京书市无疑是书市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一次,它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举办的首个大型文化活动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