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山西各地端午习俗 粽香深处是对阖家安康的祈盼

山西各地端午习俗 粽香深处是对阖家安康的祈盼
2020-06-24 10:24:26 山西晚报

虽然那个时代物质贫乏,但是美好的祝福却有很多,每每想来充满温暖。

山西各地的端午习俗大同小异,承载着当地人的端午思念和人文情怀。

吕梁

母亲包粽子像变魔术,抹雄黄酒、戴五彩绳有趣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粽子,糯糯的米,红红的枣,清香的粽叶,把儿时的记忆装扮成了一首诗。

我的老家在吕梁。小时候,还不到五月,就开始盼着过端午。每天,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母亲今天初几了?什么时候买米?什么时候才买粽叶呢?母亲看我猴急的样子,故意不紧不慢地说:“还早呢,真是个馋丫头!”

到了五月,母亲要带我去买米,真是开心极了。那时生活条件不算好,包粽子多以黄米为主,就是比小米大一个型号的那种,黄灿灿的,特别耀眼。也有把黄米和糯米混在一起的,可我总不大喜欢,始终觉得还是纯色的米好些。

母亲说米要提前泡一泡,这样更有黏性,包出来的粽子才好吃。说话的工夫,母亲已经把买好的米放进洗干净的盆子里,舀几瓢水,把米浸泡了。之后,隔一半天换一次水。这时候,我是派上用场了,洗枣、洗粽叶,忙得不亦乐乎。开始包粽子了,母亲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在底部放一颗红枣,再放入泡好的黄米,然后把上面的粽叶盖过来沿粽身缠绕一圈,用马蹄莲绑好。整个过程就这么重复着,母亲做起来特别专注。看着翠绿的粽叶在母亲手中自如地翻转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这神奇的表演,看得我们姐弟三人眼都直了。那时感觉母亲真厉害,包粽子就像变魔术似的。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那些泡着的枣儿,圆滚滚的身材,红彤彤,油亮亮,静静地漂在泡米的水面上。忍不住拿起一个放到嘴巴里,咬一口,真甜。

粽子包好后,母亲便在一口大铁锅里倒上水,生起炉火,慢慢烧煮。因为用的是微火,所以要经过一个晚上的蒸煮,才可食用,也因此母亲夜里总要起来两三次,或加水,或烧火,一晚上睡不好。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姐弟睁开眼就叫着要吃粽子。剥开墨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米粒黄澄澄的,配以深红油亮的红枣,煞是好看。轻轻咬上一口,那种润滑细嫩、柔软黏稠的感觉顿时在唇齿间蔓延开来。

端午节一大早,抹雄黄酒也很有趣。母亲拿一根筷子蘸上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鼻、肚脐,以及手心、脚心,各画一个十字符号,凉丝丝的,感觉很有意思。接触脚心的时候,我总是痒得要命,忍不住笑起来。每到这时,母亲总是怜爱地刮刮我的小鼻子,说我就像个疯丫头。母亲说,端午节给小孩子抹雄黄酒,可消毒防病,保平安。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给熟睡中的孩子系五彩绳,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外婆说过,五彩绳不能随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扔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了,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还有采艾草的习俗,艾草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治病。在我国古代,一直是药用植物,可驱蚊虫。小时候,我总也分不清哪个是艾草,每每跟着父亲去找,总是鱼目混珠。

每每回味起端午时光,总是那么地温暖。

郭雪萍

太原

奶奶包的“小脚粽”好迷人,我像小天使一样挨家挨户送

小时候的我,在太原长大,很期盼每年的端午节。

因为每到端午,我就可以佩戴上奶奶用五彩线精心缝制的五谷包,挨家挨户送她包的“小脚粽”。奶奶说,五谷包可以降妖伏魔、祈福纳吉。每到一家,总会收到不同的祝福。那时候,我戴着有生以来最精美的配饰,把奶奶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又把家家户户的祝福收集起来送给我敬爱的家人,真感觉自己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

奶奶缝制五谷包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她盘腿坐在炕头上,靠着被子,腿上放着那个家传宝贝——针线簸箩,看她先用红布缝制一个小包,然后装上“玉米、高粱、糜子、黄豆、麦仁”,缝好后,灵活的手指便在五彩线中穿梭。不一会儿,一个彩色的五谷包就呈现在眼前。

做好五谷包,奶奶便开始包粽子。在院子里铺一块大大的塑料布,然后把煮好的粽叶、荆条、泡好的黄米、大枣,都放到塑料布上。奶奶端坐其中,先把粽叶卷成漏斗状,随后抓一点儿黄米放进去,放一颗红枣,然后再拿一片粽叶顺着漏斗的形状叠加压紧,再放一把黄米,一颗红枣,再加粽叶,再加米,最后放三颗大红枣,用多余的粽叶把它盖严盖实,一个有棱有角,貌似奶奶“三寸金莲”的粽子就成型了,最后用荆条捆好。看着精致的小脚粽,我也跃跃欲试。于是,把袖子一挽,正儿八经地学着奶奶的模样包起来。但在奶奶那里无比乖巧的粽叶,在我手里却变得调皮,不管我怎么努力,粽叶总成不了漏斗状,三下、五下、十下,我便失去了耐心。这时,奶奶笑眯眯地用她那沾满黄米香、粽叶香的粗糙的手,在我鼻尖上一刮,说:“它看见你小,就不听你话,等你长大了,自然就听你的话了。”那时候,我便会仰视着奶奶布满皱纹的脸看半天。

在这个端午节里,那熟悉的、温暖的、感动的记忆,夹杂着家乡的味道、奶奶的味道、祝福的味道,一起沉浸在黄米和粽叶的香里。

周冬艳

忻州

用香茅草编织成小刷子,挂在屋里,散出阵阵香气

端午节前后,不仅要吃粽子,在忻州河曲城乡一带还有—些讲究的风俗习惯。

这天,人们会从河滩或荒野地里把一种叫香茅草的植物采撷回家,整理干净,用它编织成一个小孩指头形状的刷子,然后用五彩丝线串起来,挽结个环套,小巧玲珑,家家户户悬挂在门窗正中间,散发着阵阵香气。捆扎好的麻刷子,有的人戴在自己身上,据说可镇邪避秽,驱瘟除百病。还有的人家做成鸡布袋,用一块红布剪成鸡的形状,贴于布袋外,内装有桃核、雄黄、水菖蒲、苍术等药物,意思是让鸡把夏天的蚊虫全吃光了,或用雄黄薰死它,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用鸡布袋缀在衣服里面,大人在前胸,小孩在后背,还有的人放入衣柜里保存起来。

端午节的雄黄酒很有意思,《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因为不慎喝下雄黄酒现出了原形,旨在说明雄黄酒除邪,当然这只是人文传说。老人们还讲,用香茅草、艾叶、水菖蒲等药材熬成汤,给小孩抹到身上,也能起到消毒的作用,且避免蚊虫叮咬。丰富多彩的民俗都是因为当时社会不发达,人们为达到除病防灾的美好愿望而创造出来的。

端午节前后,正处于春夏之交,是流行病的高发期,在历史上,传染病是无法抗御的灾害,河曲人也深受其害。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过去人们只能用这些简单的土方法驱瘟,此种讲究一直延续到秋后结束。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现在,人们很少讲究这些风俗习惯了,不过有人还在编香茅草刷子,作为装饰物放在家里。

尹海清

运城

端午岂止粽飘香还有新麦的清香

端午节,新绛的大街小巷、家庭院落,到处洋溢着粽香的气息。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没有上过学,识不了几个字,但对端午节的来历,却是如数家珍:贤臣屈原含冤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记得每年端午前一天,母亲都要上街买粽叶、江米、枣,回来后分别泡在水里,下午就开始包粽子。母亲把泡展的粽叶拿在手上,向上一个交叉折叠,将泡软的江米放到里面,再塞上两个甜甜的大枣,从上面反方向折一下,米和大枣就被包裹起来,最后一绑,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就完成了。一切就像变戏法,动作是那么熟练、轻盈。我看着也不由动起手来,常常是包不成样子,每次都要母亲重包,在重包时母亲又手把手教,因为是一时稀奇,终没有学会。每次家里都要包很多,直到把大铁锅装满。母亲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回答我什么时候能包完,什么时间能吃到。母亲被我问得不耐烦了,就说:“想吃了,给你嘴上先挂一个。”

端午节清晨,我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就闻到香喷喷的粽香了。我对母亲说:“我已吃上粽子了。”母亲佯装嗔怒道:“你在做梦吧!”说着把一盘热腾腾的粽子放在桌子上。每次粽子出锅后,母亲总会将粽子分成好多份,然后让我们往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送,不管人家包没包,不管人家有没有,总会送几个。而别人家也一样,拿着粽子,打着招呼,送进门来。这种亲情,既有一份和谐,又有一种包容,体现了乡里乡亲、亲朋好友的传统情谊。

端午岂止粽飘香,还有新麦的清香。端午节吃着甜蜜的粽子,日子也随着好起来。田间的布谷鸟也欢快地唱着,仿佛在迎接新的明天。开镰收割小麦,可以吃到向往已久的白馍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有体会,三四月正青黄不接,秋粮吃完了,夏粮没下来,粮食接济不上。吃饱穿暖,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快;缺吃少穿,日子太煎熬,觉得特别慢。三四月份,父亲提着口袋,不是到东家借面,就是到西家借米。锅里煮的是蔓菁,桌上摆的是野菜,碗里喝的是糊糊汤。端午,家人吃了粽子,带上镰刀割麦子了。人人都满怀喜悦,用不了几天,白馍、白面便能敞开吃了。我总想,这是端午粽子带给我的福气。

现在,粽子已经变成了常见的食物,一年四季都有,小摊小吃四处都卖,超市随处可见。但是,一到端午节,心里总会想起随母亲一起上街买粽叶、江米时的兴奋,想起母亲坐在院子里包粽子的绝活,也总会想起盼望吃粽子时着急的心情,吃到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粽子时的高兴,总会想起已去世,希望我们过上好日子,为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