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功晶
中华文明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单单一个中秋,一轮高高在上的皎月,引无数文人竞折腰,他们为之欣喜、为之忧郁、为之畅想……中秋佳节,在他们的笔下流光溢彩,在源远流长的古诗词中熠熠生辉。
中秋的月亮最圆,南宋陈著在诗中指出“金滟滟,玉团团”“中秋佳月最端圆”;中秋的月亮颜值爆表,北宋书法家米芾登楼看到“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中秋月美景更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笔下的中秋夜色堪比水晶宫殿,此情此景,惹人“欲跨彩云飞起”;“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鬓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渲染出一幅中秋佳节,世人皆好团圆的洋洋喜气。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中秋之夜,诗圣杜甫独自遥居长安,老杜是个心肠柔软的居家型“暖男”,他最为牵挂的还是远在故乡的妻儿,一首《月夜》成了中秋诗歌中最具亲情最温馨的经典之作。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清代才子黄景仁少年时曾与表妹情投意合,惜乎,这段爱情只有美丽的开始,没有圆满的结局。多年后的一个月圆中秋之夜,伊人近在咫尺,却遥若天边星辰,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全诗弥漫着一股“月圆人不圆”的哀伤凄婉。
一代名相张九龄遭奸臣排斥,贬谪异乡,中秋之夜,他独自望着苍茫大海,一轮明月缓缓升起,不由脱口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令人只读一遍便终生难忘。诗人虽身处逆境,心里却常殷切思念着远方的亲友,末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结得真挚动情、余韵袅袅,既然相思不能相见,那么,就期待我们梦中相会吧。这种豁达的心态也真真称得上宰相胸襟了。这首《望月怀远》一扫初唐绮靡诗风,开拓了中秋诗词境界,他笔下之月不再是“山高月小”,亦非当空皓月,而是海上之月,扑面而来乃是宏阔的意境,可谓前无古人。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尽管节日起源众说纷纭,但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说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过端午节呢?也许,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我们可以寻得一些端倪。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人们歌颂坚贞的爱情,感叹岁月的故事,遥寄天涯的相思,追溯古老的姻缘。
父辈们的精神不能忘却,历史的声音悠远回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光”……继登录央视《中国民歌大会》《记住乡愁》等多档节目之后,端午节(6月25日)晚上8:00,“印象武隆”将再次登录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