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右):《麦田里的柏树》(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72.1cm×90.9cm,英国国家美术馆
图3(左):《麦田里的柏树》(缩小复制版),1889年9月,布面油画,51.5cm×65cm,私人机构收藏
图4(右):《麦田里的柏树》(素描版),1889年6月下旬,素描,47cm×62cm,荷兰凡·高美术馆
能够证明画作是凡·高写生时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在颜料层里面检测到了一颗麦糠。这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1993年对画作进行表面清洗时发现的。在画作的底部颜色层里面还发现了些许沙砾,也可以证明画作是在野外完成的。
除了作品的尺寸与凡·高给弟弟的书信中描述的一致,属于30号尺幅,更为重要的是,画布的纹理与凡·高美术馆藏的几幅凡·高在疯人院时期绘制的油画一致,可以精确判断这一批画布是凡·高在1888年2月至1890年7月之间所使用的。
通过X射线检测可以发现,画作的绘画笔触和绘画步骤与素描版接近。画作不同的局部笔触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这符合凡·高绘画的习惯。画作的涂色方法与大都会的另一幅凡·高的柏树非常接近。
最后,这幅画作实际上也存在卷起打包的痕迹,柏树的上部有损坏和颜色修补的痕迹。
由此可见,画作的学术和鉴定工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只有通过严谨的研究,才能对历史做出更精确的还原。
英国国家美术馆鉴定报告提供对比参照,双重验证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鉴定报告非常翔实,从侧面证明了大都会的画作确实是真迹而且是写生版。而他们自己的那幅作品底层有素描痕迹,说明这幅画是凡·高在室内对写生画作的复制品。
在笔触上,复制版的油画在中景部分对比写生版有所简化。在室内复制的时候,凡·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把画面的笔触变得更有装饰性,也就是说,更具有凡·高个人的绘画语言风格。
国家美术馆对自家馆藏的复制版做了清理工作。凡·高的厚重笔触导致积灰处理需要非常精细,不然会破坏形成肌理的色块。因此国家美术馆使用了带有百分之一油酸钾的去电离子水,用极为细小的毛笔慢慢局部除垢。
当表面尘垢清除得差不多以后,美术馆分别通过电子显微镜、X射线和红外线对作品的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凡·高比较倾向于使用锌白,而不是铅白。凡·高知道锌白颜料挥发性效果比铅白差,但在色变方面比铅白更持久。他还使用了铬黄、祖母绿和铬绿,用来绘制深绿色。因为凡·高作画的速度很快,因此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层混杂的现象。同样,复制版油画也有卷折而导致的色层断裂的痕迹(图5、图6、图7、图8)。
图5(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X射线扫描
图6(右):《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山丘部分蓝色局部笔触
图7(左):《麦田里的柏树》(写生版)前景右部局部
在好莱坞的滤镜中,墨西哥是泛黄的,就像一个永远处在日落中的国度。这里流淌的空气是黄色的,密密麻麻的房屋是黄色的,街道上的行人是黄色的,连同他们手中的塔可也都是黄色的。
近日,英国约克郡博物馆在自己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了一条主题为#最佳博物馆屁屁#挑战后,全世界十几家博物馆先后参加了这个疫情期间看似无聊却十分有趣的大赛。
40集谍战大戏《胜算》将于7月16日起登陆北京卫视。《胜算》根据真实史实改编,取材于自尘封多年、首次面世的苏联军事档案。有“谍战剧教父”之称的柳云龙在剧中突破形象,挑战了一位颇具喜感的“结巴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