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人提出,现今所称传统文化是不科学的,在学术上也不成立,而应该称之为“文化传统”(注:谢遐龄:《评〈儒学复兴〉——兼论〈儒家资本主义〉及其他》,载《复旦学报》,1994)。传统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体用关系,传统亘古而不变,文化随时而变。比如中国经学的历史,其“学随术变”的传统历代相传,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文化传统指的是历史上所形成的某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等,为各民族所共有,很多仍在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起支配作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历史事实,而文化传统则是一抽象的概念,是传统文化中已凝聚为精神文化的那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从系统清理其文化传统着手,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理性认识。对哪些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究其根源所系,来考察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变轨迹。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在理性方面表现不足。从文化层面反思中国的传统与文化“关门读史”是不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不行的,当然更不能“束书不观”,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途。超然如五柳先生者,“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乃觅食之法门。倘若总是阔略不拘,不但于己无益,更不可能做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传统”是神圣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产物,具有稳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我们对传统表达尊敬,但不能把永恒智慧同传统连在一起,要区分传统价值与宗教性的迷信。传统与现代在原则上并非是对立的,传统也不否定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将虚假显示为真实的无知面纱揭开,把消极转化为积极,把错误转变为正确。
(作者简介:邵光亭,经学史学者,书画艺术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典哲学、史学、经学、书法、绘画等。其书法精妙,诸体兼擅,点画精微,落纸云烟。绘画攻山水,偶为花鸟、人物,亦堪称上品。笔墨淋漓,清新俊逸。集传统的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由于其深厚的古典修养,植根传统,不懈耕耘,作品不求新而自新,富有书卷之气,是当代少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的学者。)
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4月21日在杭州启动,著名公益人士、企业家、书院中国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受邀参加了本届国学大典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