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专题 > 专题资讯 > 正文

邵光亭: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2018-04-09 17:34:01  东北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社会“背道无序”的局面不断加剧。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各派学说纷纷涌现,提出各自的“救世”主张。“百家争鸣”的出现,就证明传统的礼乐时代的逐步瓦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乱局的产生是出于人们思想的混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增多导致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人心乖离。所以提出“仁”的学说,希望通过提倡“为仁”、“敬德”、“诚信”、“忠恕”、“孝悌”、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协调人际和社会的关系,重新恢复秩序。道家也承认社会混乱是因为人心不古,私欲增长,因此要让社会和谐,必须复归人心淳朴的原初状态。后来的法家,则希望通过“严刑峻法”以重建秩序。可见当时诸子学说主要都是为政治服务,是政治学说。古代政治主要是人治,所以解决政治的问题,则不能回避人的问题。《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和、正心诚意、修身、齐、治国、平天下”,所谓三纲八目,就构建了一个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国家的秩序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应该首推诸子百家学说争鸣的战果时期,从它的内涵来看,包含精神、制度、器物等诸多层面。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笼统而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对其进行分析与解释,既不能以断章取义与望文生义的心得代替其训诂学含义,也不能陷入“盲人摸象”式的以局部代替整体的理解路径。虽然传统文化总是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但是我们在继承这一宝贵历史遗产的时候,还是要从传统典籍的文本阅读入手,对原典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展示方式与表现形态。有学者把它的表现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知识型、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四种类型以各自的方式涵养着时代精神及社会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没有信仰的传统社会,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并且,中国的历史的主流,也表现出大一统的趋势,保持长久的社会稳定,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从未缺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信仰危机,关键在于能否重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国学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