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有关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知识与信息体系。具体又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名物、训诂、典章、文物、文艺、科技、历史等。以今天的学科分类并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内容,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类经验性知识,是古人认识社会与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和各种实践总结。
除知识类型的传统文化外,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传统文化,也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对生活理想的憧憬与想象。它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它所展示经典的内容必须在历史中去评价其地位。当代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活动,并不是要回到旧有的生活形态与秩序,而是从历史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具体形态虽因时而变,但从未被割裂。从邦国政治到帝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士族政治再到共和政治,其发展轨迹表现出一贯的传承性。就现实来说,其对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是全方位的,传统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依然发挥作用。人类历史发展中,守成与创新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表面看来二者有一种割裂不断的依赖关系,实际上守成的作用大于创新。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理论的表述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守成不是保守,而是对传统的知识与信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积累。没有继承的所谓创新,往往是功利主义的敲门砖。
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适应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偏向于精神、心灵、道德等内在的部分。这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实质与核心。它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伦理体系。比如以“释奠礼”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形态,在先秦汉魏古礼之中已有显现,到唐代最终定型,成为中国古代学礼制度的核心内容,影响及于东亚诸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与动荡,到隋唐时中国复归一统,此后虽有两宋的风云际会,但从总的历史发展大势看,帝国政治已趋于成熟稳定。追封先圣、推行孔庙的天下通祠、普及释奠、完善仪轨等等,不仅仅是文化建设,也是构建中世纪王朝威权系统重要内容。
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4月21日在杭州启动,著名公益人士、企业家、书院中国基金会发起人李亚鹏受邀参加了本届国学大典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