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是什么?生活。准确点说应该是“曾经的生活”。每一件工艺品的出品,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凝聚着每一个匠人的坚守。
今天我们来细数一些,在记忆里的那些老手艺。
过去常听老人说:天下三大苦“ 撑船、打铁、磨豆腐”。
打铁是旧时一项最为艰苦的行当,操作者称为“铁匠”。
铁匠铺又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草房,屋子正中一个大火炉,炉膛里灼热的火焰,随着风箱拉动,鼓吹着火苗直蹿,老师傅靠着锤锤打打,将生铁打成各种铁器。
打铁不光是手上功夫,得一边看着火候,一边观察铁块的变化。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这没两膀子力气真抗不下三锤。
如今,很少见到铁匠铺了,即使在乡村,打铁声也逐渐消散。但当我们看到那些倔强坚守老行当的人,还是会萌发并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怀。
一身手艺,一副挑子,就是一辈子——剃头匠。
可能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隐约还能记着小时候挑着小挑担的剃头匠,走街串巷给人剃头。
剃头匠的担子上一头挑着一把小凳子和一个大箱子,另一头则挑着风箱和小炉子,手里拿着一个形状像音叉一样的东西,名字叫做“唤头”——一个用特制钢材制成的响器。
声音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只要这种特有的声音一响,人们便知道剃头的来了。
来理发的都是和剃头匠年龄差不多的老人。
时间长了,老人们都和剃头匠熟悉了,剃完头之后他们还会递根烟,聊聊家常琐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随处可见的剃头匠,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一个身影,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
岁月沧桑,旧调已渐渐远去。马头墙外,是我们对旧事的留恋。
放花灯是由来已久的民俗活动。每逢新年到来时,举着花灯的队伍穿梭于大街小巷,烛光摇曳,锣鼓迎春,传达着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灯品种繁多,工艺精良,花灯内部以竹篾作骨,以棉纸饰面,会根据需要在纸面上绘上七彩的图案,一件好的花灯作品必须具有形、色、声、光、动的特点。
但因手工扎花灯,需要扎灯人耗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了,花灯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老手艺已逐渐失传。或许有一天,他们只能生活在我们的回忆里,如夜幕下的皮影戏。
传统手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不仅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而这恰恰离不开年轻人的创新与传承。
为什么要呼吁传承?
因为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保留我们最珍贵、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况且人不是总说留在记忆里的东西总是分外美好。这些带着多少代记忆的东西承载的不只是技艺本身的价值。更是人们对泛黄记忆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