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战乱之后,在清初至乾嘉(公元1644—1800年)年间,杨家埠年画迎来了它的发展繁荣时间,至咸丰年间,终于创出了它的辉煌。画店百家,画种上千,高手辈出,把杨家埠年画推向了大半个中国。此时的杨家埠年画已完全摆脱了初创时佛经雕版的影响,在工艺上实现了小案子到大案子的变革,在题材上更加宽泛,神像类、吉祥类年画虽说仍然占着主流的地位,但戏曲、民间传说、幽默、时政等年画作品也登上了舞台,人们希望喜庆的各种各样的年画更是随处可见。此时的杨家埠已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有的户常年雇工印画,一些穷地方的农民则干脆远道而来,农忙时是杨家埠农田里的帮工,印年画时则在画店里跟着学印年画,年画印完,再用工钱买上车年画,回原地当起了画商,搞起了“多种经营”。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木版年画博物馆
印制年画期间,杨家埠的百家画店,家家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来往客商每天达数千人之多,光是每家为商贩留宿超过40人的就有二十多家。杨家埠每年印画用纸两千件,年画产量可达七千万张之多。杨家埠人唱道:“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置了好庄田。”发起来的杨家埠人此时有不少已不满足于在本地销售,又到外地开起了画庄,开始就地取材,印好后就地销售,避开了靠画商贩卖,售价偏低的短处,由此也把技艺传向了四方。据统计该村到外地开设画庄的画店有三十多家,徐州、苏州、宿州、商丘、清江、营口、大连、哈尔滨、满州里、日照、沂水、胶州、高密、诸城、掖县、平度、黄县、乐陵、周村、辛店、恒台、潍县城等地,都有杨家埠年画画庄的开设。在杨家埠人走出去的同时,其周围的村庄也办起了画业,寒亭、仓上、王家道、南埠子、齐家埠、前仉庄、后仉庄的绘画高手也各显神通,手绘、扑灰、半印半绘的年画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仓上画画、印画的曾达到九十家之多,寒亭年集时卖“家堂”、“条屏”的画店有一百多家,再加上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的来此设点,此时的杨家埠一带无形之中形成了全国农村中最大的年画交易市场。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杨家埠人在坚持套印完成的基础上,吸取了他家之长为我所用,比如说杨柳青的画工细致,增加了粉脸,寒亭的货是靠上挣子完成的,变于长期悬挂,裱好再卖,由于印制便宜,价格上也占了优势;某些文人画受大户的欢迎,他们就利用墨色的浓淡,套印些趋于高雅的四条屏,依靠价格的低廉,以满足那些穷人在文人那里难得的需求;剪纸的龙凤风格独具,他们就将此制成版子,印到画上,进一步突显了年画的装饰效果,就是与画业关联不大的杂技、戏曲之类的内容,他们也截取其精到之处,制成年画予以销售。
《年年发财》
在杨家埠,一部年画史,可以说是世世代代艺人的创业史,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辛酸史、血泪史。自清末到解放前,杨家埠年画业除在“五四”运动前后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外,基本上是一直走下坡路。一些勉强维持下来的老画店,也是在“拼版子”,吃老本过日子,个别的连老本也拼不起,只得歇业。到解放初,国家派年画工作队进村,这才为杨家埠培训了为数不少的创作人才。据杨家埠的老艺人所述,导致年画业走向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战乱、匪寇的影响,艺人吃住都成了问题,已无力再重振画业。二是因为画业不景气,创作人才日渐萎缩,“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繁荣失去了基础。三是年画业受市场影响很大,因为灾荒、战乱的原因,杨家埠原设于半个中国的各地画庄被迫撤回。这一撤等于是砍掉了杨家埠年画经营上的手脚,过去的优势没了,买卖自然清淡了起来。
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1983年春节,杨家埠木版年画随同山东工艺美术展进京展出,备受专家赞赏。他们说:“虽经十年动乱,保存完好的旧版还不少,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文化价值上,应同明清珍本绣像之类,等同看待。”近几年来,寒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与发展,先后建起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繁荣,二者相得益彰。至今,杨家埠村有年画作坊100余家,年画销售量达到1000余万张。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传习中心年画印制传习
“现在能常演的木偶皮影传统剧目,不足300出了;行当齐全且有传承演出能力的木偶皮影团体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30多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长李延年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