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来是文人雅士的专属,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选材和斫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为斫琴师更是难上加难。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还需要好的手艺,才能斫出好琴。”仅仅是小时候见过父亲斫制古琴,谢家良决定斫制古琴时,有些犯难。自己只有努力地去回忆当时父亲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谢家良说,2005年他从老屋里找到一张父亲留下的古琴,将其拆散,察看古琴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
“我对起初做的好几张古琴都不满意,所以都拆了重做,我不能为祖上蒙羞。”谢家良说,为了制作好古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从网上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古琴制作的书籍文献,同时看视频,学习别人的技法。我每天要工作十三个小时左右,其中有十个小时在专心斫琴,晚上有两三个小时在网上与琴友交流。通过网络,谢家良结交了全国各地的古琴爱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国各地琴友所熟知。
“做一张古琴至少要经过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装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多道细致的工序,少则6个月,多则3年。”谢家良表示,灰胎工艺极为讲究,要将生漆与粗细鹿角霜相配比,经过9到15次上漆、打磨,历经两三个月,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后,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倪诗韵在网上与谢家良取得联系,用了谢家良的古琴后赞不绝口:“用材讲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韵十足……”
“斫琴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谢家良说,他斫琴的原则是“高端品质,中级价位”,因为古琴的制作成本太高,他“以琴养琴”,开始出售古琴,然后把售得的钱再用来制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卖,有的人说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这种人给多少钱也不卖。我只卖给真心喜欢古琴的人,130道工艺,都是心血,就像嫁闺女,只结有缘人。离琴近了,离名利就远了。”谢家良认为,古琴这种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传承下去,历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贤,如果培养10个能有一个成才,也算是一种功德。
如今,谢家良想在雅安当地建立古琴馆,免费向喜欢古琴艺术的年轻人提供古琴,让更多人传承古琴艺术。(完)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琴和瑟交相辉映,奏出悦耳之音。诗中提到的古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此次,《匠心》栏目组带你走进古琴世界,感受无弦之音的精妙。